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灰化温度对秸秆灰溶解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现状第12-19页
        1.3.1 生物质中的成灰物质第12-13页
        1.3.2 生物质灰中养分的循环利用第13-16页
        1.3.3 燃烧温度对生物质灰特性的影响第16-19页
    1.4 现有研究总结和存在问题第19-20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秸秆灰的制备第23-3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物料第23-25页
        2.2.1 物料预处理第23-24页
        2.2.2 物料特性第24-25页
    2.3 实验仪器第25页
    2.4 制灰参数第25-27页
        2.4.1 灰化温度的选择第25-27页
        2.4.2 停留时间的选择第27页
    2.5 制灰操作过程第27-29页
        2.5.1 不同灰化温度下灰的制备第27-28页
        2.5.2 不同停留时间下灰的制备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秸秆灰溶解性的检测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秸秆灰肥性的表征形式第32-35页
        3.2.1 土壤中养分的存在状态第32-33页
        3.2.2 化肥行业标准中养分的表征形式第33页
        3.2.3 秸秆灰中营养的赋存状态第33-34页
        3.2.4 秸秆灰及灰中元素的水溶性第34-35页
    3.3 秸秆灰水溶性检测第35-36页
        3.3.1 实验过程所用仪器第35页
        3.3.2 方法及步骤第35-36页
        3.3.3 灰水溶性计算第36页
    3.4 灰中元素水溶性的检测第36-43页
        3.4.1 灰水溶液中元素含量的检测第36-41页
        3.4.2 灰中元素水溶性计算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温度对三种秸秆灰及其营养元素水溶特性的影响第45-69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温度对秸秆成灰量及灰物理特性的影响第45-47页
        4.2.1 秸秆成灰量计算第45-46页
        4.2.2 温度对秸秆成灰量的影响第46页
        4.2.3 温度对秸秆灰宏观形貌的影响第46-47页
        4.2.4 不同温度下秸秆灰的微观形貌第47页
    4.3 温度对秸秆灰水溶性的影响第47-49页
    4.4 不同温度下三种秸秆灰中各元素的含量第49-55页
    4.5 温度对秸秆灰中各元素水溶性的影响第55-58页
        4.5.1 温度对秸秆灰中大量营养元素水溶性的影响第55-56页
        4.5.2 温度对灰中中量营养元素水溶性的影响第56-57页
        4.5.3 温度对灰中其它营养元素水溶性的影响第57-58页
    4.6 秸秆灰溶解性的平衡规律分析第58-63页
        4.6.1 秸秆灰水溶性的平衡规律分析第59-60页
        4.6.2 秸秆灰中钾水溶性的平衡规律分析第60-61页
        4.6.3 秸秆灰中水溶速效钾含量的平衡规律分析第61-63页
    4.7 灰化温度对秸秆中养分可循环含量的影响第63-64页
        4.7.1 秸秆中养分可循环含量的计算第63页
        4.7.2 结果与分析第63-64页
    4.8 灰化温度对秸秆中钾可循环含量的影响第64-67页
        4.8.1 不同温度下秸秆中钾可循环含量的计算第64-65页
        4.8.2 原秸秆中钾的检测第65-66页
        4.8.3 结果与分析第66-67页
    4.9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玉米秸灰水溶特性变化的动力学分析第69-86页
    5.1 引言第69-70页
    5.2 不同温度下停留时间对灰物理特性的影响第70页
    5.3 不同温度下秸秆灰的失重特性第70-72页
        5.3.1 不同温度不同停留时间灰质量的归一化处理第70-71页
        5.3.2 不同温度下玉米秸灰的失重曲线第71-72页
    5.4 不同温度下停留时间对灰水溶性的影响第72-73页
    5.5 不同温度下停留时间对灰中钾水溶性的影响第73-79页
        5.5.1 灰中各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第73-77页
        5.5.2 灰中钾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第77-78页
        5.5.3 停留时间对灰中钾水溶性的影响第78-79页
    5.6 灰中水溶钾质量变化的动力学分析第79-82页
        5.6.1 实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第79-80页
        5.6.2 灰中水溶钾变化过程的假设简化第80页
        5.6.3 水溶钾质量变化的动力学方程描述第80-81页
        5.6.4 活化能的计算第81-82页
    5.7 灰中水溶速效钾的动力学方程描述第82页
    5.8 动力学分析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解决方案第82-84页
    5.9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86-90页
    6.1 全文总结第86-88页
    6.2 工作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布罗茨基诗歌创作特质论
下一篇:李克强总理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2013-2015)模拟口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