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病原学特性 | 第11页 |
1.2 主要蛋白 | 第11-13页 |
1.2.1 核衣壳蛋白 | 第12页 |
1.2.2 病毒包膜蛋白 | 第12-13页 |
1.3 病毒复制 | 第13页 |
1.3.1 吸附与进入 | 第13页 |
1.3.2 转录和翻译 | 第13页 |
1.3.3 病毒粒子的包装与释放 | 第13页 |
1.4 毒力机制 | 第13-14页 |
1.5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6 临床症状 | 第14页 |
1.7 病理变化 | 第14-15页 |
1.8 临床诊断 | 第15-16页 |
1.8.1 病毒分离 | 第15页 |
1.8.2 免疫荧光检测 | 第15页 |
1.8.3 抗体水平检测 | 第15页 |
1.8.4 RT-PCR检测 | 第15-16页 |
1.9 预防与控制 | 第16页 |
1.10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毒株、细胞、实验动物 | 第17页 |
2.1.2 载体、菌种 | 第1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25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17-18页 |
2.2.2 重组质粒p ET-30a-NP的构建及鉴定 | 第18-19页 |
2.2.3 重组NP蛋白的表达、纯化、鉴定 | 第19-20页 |
2.2.4 CPIV-N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0-22页 |
2.2.5 犬副流感病毒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22-25页 |
3 结果 | 第25-33页 |
3.1 重组质粒p ET-30a-NP的鉴定 | 第25-26页 |
3.1.1 NP基因的PCR鉴定结果 | 第25页 |
3.1.2 重组质粒p ET-30a-NP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3.2 重组NP蛋白的鉴定 | 第26页 |
3.2.1 纯化重组NP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26页 |
3.2.2 纯化的重组原核表达蛋白NP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26页 |
3.3 CPI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6-28页 |
3.3.1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26-27页 |
3.3.2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第27页 |
3.3.3 MAb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27页 |
3.3.4 MAb的IFA鉴定 | 第27-28页 |
3.3.5 腹水效价的测定 | 第28页 |
3.4 犬副流感病毒抗体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28-33页 |
3.4.1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0页 |
3.4.2 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0-31页 |
3.4.3 特异性试验 | 第31页 |
3.4.4 重复性试验 | 第31-32页 |
3.4.5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4.1 重组NP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33页 |
4.2 CPI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3-34页 |
4.3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4-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