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山羊论文

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早期的转录组学分析及VDR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绒山羊毛囊发育规律与调控机制第14-19页
        1.1.1 毛囊结构特征第14-15页
        1.1.2 毛囊形态发生过程及其分子调控第15-18页
        1.1.3 绒山羊毛囊形态发生过程第18-19页
    1.2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在绒毛用动物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1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第19-20页
        1.2.2 转录组技术在绒毛用动物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 毛发生长中VDR的功能研究进展第22-24页
        1.3.1 VDR在毛发生长中的作用第22-23页
        1.3.2 外源化合物对VDR的调控作用第23-24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研究第26-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1.1 试验材料第26-27页
        2.1.2 皮肤石蜡切片的制备与染色第27-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2.2.1 胎儿期皮肤毛囊形态发生的变化过程第28-30页
        2.2.2 羔羊期毛囊形态发生的变化过程第30-32页
    2.3 讨论第32-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陕北白绒山羊胎儿皮肤毛囊发育的转录组学研究第34-5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40页
        3.1.1 试验材料第34-35页
        3.1.2 总RNA提取与质量鉴定第35页
        3.1.3 文库准备和测序第35-36页
        3.1.4 数据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6-39页
        3.1.5 实时定量PCR验证RNA-seq测序第39-4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0-51页
        3.2.1 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第40-41页
        3.2.2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第41-45页
        3.2.3 绒山羊胎儿期毛囊发育的不同阶段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45页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第45-49页
        3.2.5 实时定量PCR验证RNA-seq数据第49-51页
    3.3 讨论第51-58页
        3.4.1 RNA-seq测序数据有效性分析第51-52页
        3.4.2 毛囊结构蛋白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52-53页
        3.4.3 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关键基因第53-57页
        3.4.4 VDR是毛囊发育成熟调控的关键候选基因第57-58页
    3.4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绒山羊VDR基因的功能验证研究第59-8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9-66页
        4.1.1 试验材料第59-60页
        4.1.2 VDR基因CDS区扩增第60页
        4.1.3 陕北白绒山羊胎儿期VDR基因的组织表达谱第60页
        4.1.4 陕北白绒山羊胎儿期不同阶段皮肤组织的VDR免疫组化染色第60-61页
        4.1.5 绒山羊DP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第61页
        4.1.6 VDR缺陷型DP细胞模型的构建第61-64页
        4.1.7 DP细胞中VDR基因的功能研究第64-65页
        4.1.8 CM、1, 25 D3和AA对VDR敲除前后DP细胞的作用第65-6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6-77页
        4.2.1 VDR基因CDS区扩增序列第66页
        4.2.2 陕北白绒山羊胎儿期VDR的组织表达谱第66-67页
        4.2.3 体外培养的绒山羊DP细胞鉴定结果第67-68页
        4.2.4 VDR基因缺陷型单克隆细胞筛选第68-71页
        4.2.5 DP细胞中VDR的功能分析第71-77页
    4.3 讨论第77-80页
        4.3.1 VDR基因对绒山羊毛囊发育与生长的功能第77-78页
        4.3.2 外源化合物对VDR敲除前后绒山羊DP细胞的影响第78-80页
    4.4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81-83页
    5.1 结论第81页
    5.2 创新点第81-82页
    5.3 还需深入的研究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3页
附录第93-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作者简介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基锗酸盐、锡酸盐材料的合成及其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用于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无创性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