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转移的必要性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劳动力转移的概念 | 第15-16页 |
一、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5页 |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5-16页 |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6页 |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 第16-18页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18-22页 |
第三节 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功能定位 | 第22-23页 |
一、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宏观调控功能 | 第22页 |
二、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微观服务功能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N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况 | 第24-35页 |
第一节N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概况 | 第24-27页 |
一、N市的基本情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 第24-25页 |
二、N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况 | 第25-27页 |
第二节N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一、政府重视程度低 | 第27页 |
二、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薄弱 | 第27-28页 |
三、农民工转移盲目性较强 | 第28页 |
四、劳务培训实用性、普及性较低 | 第28页 |
五、农村教育落后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 第28-29页 |
六、歧视性政策使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 | 第29页 |
第三节N市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能缺失 | 第29-34页 |
一、N市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经济职能缺失 | 第29-31页 |
二、N市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文化职能缺失 | 第31-32页 |
三、N市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缺失 | 第32页 |
四、N市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管理职能缺失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国内部分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秀模式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国内部分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秀模式 | 第35-38页 |
一、江苏灌南:劳务输出模式 | 第35-36页 |
二、江苏溧水:工业吸收模式 | 第36-37页 |
三、河南鄢陵:特色农业吸引模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国内经验对N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 第38-39页 |
一、政府重视是保障 | 第38页 |
二、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基础 | 第38-39页 |
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坚强后盾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政府促进N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第40-51页 |
第一节 完善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经济职能 | 第40-46页 |
一、发展现代农业 | 第40-43页 |
二、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 | 第43-46页 |
三、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投入 | 第46页 |
第二节 完善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文化职能 | 第46-48页 |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 第46-47页 |
二、建立规范、实用的就业培训体系 | 第47页 |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完善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公共服务职能 | 第48-49页 |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 第48页 |
二、培育正规的劳动力转移中介机构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完善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管理职能 | 第49-50页 |
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49页 |
二、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 第49页 |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 第49-50页 |
四、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城乡并轨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