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象征:剑河县苗族红绣、锡绣之图案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论 | 第6-22页 |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6-7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7-14页 |
| 三、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14-17页 |
| 四、我的田野及章节安排 | 第17-22页 |
| 第一章 剑河苗族及红绣、锡绣的概述 | 第22-41页 |
| 一、剑河苗族历史沿革及生存环境 | 第22-29页 |
| 二、红绣、锡绣的文化概述 | 第29-40页 |
| (一)基本概述 | 第29-36页 |
| (二)分布区域 | 第36-37页 |
| (三)历史渊源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二章 红绣、锡绣工艺流程及其刺绣功能 | 第41-55页 |
| 一、红绣、锡绣的工艺流程 | 第41-52页 |
| (一)制作布料 | 第42-49页 |
| (二)红绣、锡绣的刺绣工艺 | 第49-52页 |
| 二、红绣、锡绣的刺绣功能 | 第52-54页 |
| (一)支系识别功能 | 第52-53页 |
| (二)文字记载功能 | 第53页 |
| (三)图案象征功能 | 第53页 |
| (四)社会交流功能 | 第53页 |
| (五)美化装饰功能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红绣、锡绣图案的色彩及纹样构图 | 第55-77页 |
| 一、红绣、锡绣的色彩体系 | 第55-61页 |
| (一)基于NCS系统的色彩阐述 | 第55-59页 |
| (二)关于黔东苗语中的颜色词 | 第59-61页 |
| (三)色彩的来源 | 第61页 |
| 二、红绣、锡绣的纹样构图 | 第61-76页 |
| (一)整体纹样构图 | 第61-67页 |
| 1、红绣整体构图 | 第61-66页 |
| 2、锡绣整体构图 | 第66页 |
| 3、刺绣纹样类型 | 第66-67页 |
| (二)主要纹样 | 第67-72页 |
| 1、红绣主要纹样 | 第67-69页 |
| 2、锡绣主要纹样 | 第69-72页 |
| (三) 纹样类型 | 第72-76页 |
| 1、刺绣纹样结构 | 第72-74页 |
| 2、纹样构成特点 | 第74页 |
| 3、纹样排列规律 | 第74-75页 |
| 4、纹样来源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四章 红绣、锡绣图案的符号象征阐释 | 第77-94页 |
| 一、红绣、锡绣图案作为象征符号的依据来源 | 第77-79页 |
| 二、红绣、锡绣的“颜”外之意 | 第79-89页 |
| (一)色彩的文化内涵 | 第80-88页 |
| 1、黑——原始与朴素 | 第81-82页 |
| 2、白——高贵与纯洁 | 第82-84页 |
| 3、红——幸福与美好 | 第84-86页 |
| 4、蓝、紫——神秘与永恒 | 第86-87页 |
| 5、绿——生命与希望 | 第87页 |
| 6、黄——祝福与喜悦 | 第87-88页 |
| (二)色彩的成因分析 | 第88-89页 |
| 1、思维与感知 | 第88页 |
| 2、构图与审美 | 第88-89页 |
| 三、红绣、锡绣的“画”中有话 | 第89-93页 |
| (一)历史的迁徙 | 第90-92页 |
| 1、“江河波涛”母题纹样 | 第90页 |
| 2、“城池”母题纹样 | 第90-91页 |
| 3、“蚩尤”母体纹样 | 第91-92页 |
| (二)符号的“迷思” | 第92页 |
| (三)生活的记录与希望 | 第92-93页 |
| 小结 | 第93-94页 |
| 结语: 红绣、锡绣图案的文化审视 | 第94-101页 |
| 一、历史记忆与信仰崇拜的印记 | 第94-96页 |
| 二、审美文化与传承发展的符号 | 第96-98页 |
| 三、总结与后记 | 第98-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附录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