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的城乡关系变化 | 第13-14页 |
1.1.2 我国农村建设经历的主要阶段及现阶段农村建设的主要特征 | 第14-15页 |
1.1.3 区域背景下从化区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1 农村 | 第16页 |
1.2.2 农村居民点与农村聚落 | 第16页 |
1.2.3 农村居民点用地 | 第16-17页 |
1.2.4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 第17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理论基础及综述 | 第21-30页 |
2.1 农村居民点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1 风水学说 | 第21页 |
2.1.2 聚落地理学 | 第21页 |
2.1.3 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2.1.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2页 |
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2.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30-49页 |
3.1 从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条件分析 | 第30-46页 |
3.1.1 从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基础条件 | 第30-34页 |
3.1.2 从化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诱导因素 | 第34-42页 |
3.1.3 从化建制沿革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 第42-46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3.2.1 空间数据 | 第46页 |
3.2.2 社会经济数据 | 第46-47页 |
3.3 数据预处理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从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 | 第49-71页 |
4.1 长时段视角下从化居民聚落空间发展的演变 | 第49-55页 |
4.1.1 萌芽时期 | 第49-52页 |
4.1.2 奠定时期 | 第52-53页 |
4.1.3 调整推进时期 | 第53-54页 |
4.1.4 转变延续时期 | 第54-55页 |
4.2 从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 | 第55-69页 |
4.2.1 从化土地利用现状 | 第55-57页 |
4.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 第57-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从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及优化 | 第71-87页 |
5.1 从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优化 | 第71-82页 |
5.1.1 评价目标 | 第71页 |
5.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71-72页 |
5.1.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72-78页 |
5.1.4 评价方法 | 第78-79页 |
5.1.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1.6 依据适宜性评价的从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指引 | 第81-82页 |
5.2 以中心村带动村庄建设的集中 | 第82-86页 |
5.2.1 中心村评价原则 | 第82页 |
5.2.2 中心村评价过程与结果 | 第82-84页 |
5.2.3 村庄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 | 第84-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90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贡献 | 第88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