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各种金属材料和构件的焊接论文--钣结构焊接论文

多层包扎容器深环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焊接残余应力对焊件主要影响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多层包扎容器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焊接残余应力研究进展第14-17页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多层包扎筒体深环焊缝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第18-29页
    2.1 焊接温度场分析前处理过程第18-22页
        2.1.1 创建几何模型第18-19页
        2.1.2 创建材料属性第19-20页
        2.1.3 定义装配件并设置分析步第20页
        2.1.4 建立相互作用第20-21页
        2.1.5 定义边界条件第21页
        2.1.6 划分网格第21-22页
    2.2 焊接应力场模拟过程第22-23页
        2.2.1 应力场分析基础第22页
        2.2.2 应力场分析前处理过程第22-23页
    2.3 有限元计算与结果分析第23-28页
        2.3.1 研究对象具体参数第23-24页
        2.3.2 焊接残余应力云图第24-25页
        2.3.3 分析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第25-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不同层板结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第29-44页
    3.1 单层层板结构模型第29-33页
        3.1.1 创建单层层板焊接模型第29-30页
        3.1.2 单层层板焊接模型应力分布第30-33页
    3.2 单层封头和多层离散层板对接模型第33-38页
        3.2.1 创建单层封头和多层离散层板对接模型第33-34页
        3.2.2 单层封头和多层离散层板对接模型应力分布第34-38页
    3.3 三种模型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第38-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焊接残余应力影响因素及控制建议第44-94页
    4.1 焊道分布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44-52页
        4.1.1 不同焊道分布模型第44-46页
        4.1.2 焊道分布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46-52页
        4.1.3 控制残余应力建议第52页
    4.2 焊接热输入对焊接残余应力分影响第52-60页
        4.2.1 不同焊接热输入模型第52-54页
        4.2.2 焊接热输入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54-59页
        4.2.3 控制残余应力建议第59-60页
    4.3 预热温度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60-67页
        4.3.1 不同预热温度模型第60-61页
        4.3.2 预热温度对焊接残余应力分影响第61-67页
        4.3.3 控制残余应力建议第67页
    4.4 焊接顺序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67-74页
        4.4.1 不同焊接顺序模型第67-68页
        4.4.2 焊接顺序对焊接残余应力分影响第68-74页
        4.4.3 控制残余应力建议第74页
    4.5 层板间隙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4-84页
        4.5.1 层板间隙为 0.15mm焊接模型建模及分析第74-78页
        4.5.2 层板间隙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8-83页
        4.5.3 控制残余应力建议第83-84页
    4.6 端面堆焊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84-93页
        4.6.1 端面堆焊模型建立及分析第84-88页
        4.6.2 端面堆焊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88-93页
        4.6.3 控制残余应力建议第93页
    4.7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5.1 结论第94-95页
    5.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认知理论的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岭土—血栓弹力图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指导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输血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