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学习适应性的综述 | 第13-18页 |
·适应性 | 第13-14页 |
·学习适应的概念 | 第14页 |
·学习适应的结构与测量 | 第14-17页 |
·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归因的综述 | 第18-22页 |
·归因及归因方式的概念 | 第18-19页 |
·归因的理论 | 第19-21页 |
·归因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学业自我的综述 | 第22-25页 |
·自我概念 | 第22-23页 |
·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 | 第23页 |
·学业自我的结构模型及理论 | 第23-25页 |
·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25-26页 |
·学业自我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第26-27页 |
·归因风格与学业自我关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 | 第29-34页 |
·问题提出 | 第2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独创与新颖之处 | 第30-32页 |
·研究内容方面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方面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页 |
·研究理论模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青少年归因风格、学业自我与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 第34-44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被试 | 第34页 |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施测及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研究结果 | 第36-39页 |
·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特点 | 第36-37页 |
·青少年学业自我发展特点 | 第37-38页 |
·青少年学习适应性发展特点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3页 |
·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特点分析 | 第39-40页 |
·青少年学业自我发展特点分析 | 第40-42页 |
·青少年学习适应性发展特点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青少年归因风格、学业自我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 第44-51页 |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被试 | 第44页 |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施测及数据处理 | 第44页 |
·分析策略 | 第44-46页 |
·研究结果 | 第46-49页 |
·青少年归因风格、学业自我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关系 | 第46-47页 |
·归因风格、学业自我对学习适应性与成绩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47页 |
·学业自我对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7-48页 |
·学业自我对归因风格与成绩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8页 |
·归因风格、学业自我与学习适应性及成绩的路径分析图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本章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不同学习适应水平青少年的学业自我认知偏好研究 | 第51-57页 |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实验设计 | 第52页 |
·实验程序 | 第52-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研究结果 | 第53-55页 |
·不同级别被试的反应时 | 第53-54页 |
·不同组被试的加工偏向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不同学习适应水平不同学业自我青少年的归因风格研究 | 第57-63页 |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指导语 | 第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研究结果 | 第58-61页 |
·总体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典型个案分析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贡献 | 第63-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主要贡献 | 第64页 |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