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2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一)感恩的定义 | 第12-14页 |
(二)感恩的测量 | 第14-15页 |
(三)感恩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 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 | 第15页 |
2.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 | 第15-16页 |
3. 感恩与心理健康 | 第16页 |
(四)道德判断能力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五)道德判断能力的测量 | 第17-19页 |
(六)感恩与道德的关系 | 第19-20页 |
(七)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2-26页 |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设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四)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1. 大学生感恩品质调查问卷 | 第24页 |
2. 中文版道德判断测验(MJT) | 第24-25页 |
3. 施测与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感恩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调查 | 第26-38页 |
(一)大学生感恩水平现状 | 第26-32页 |
1. 大学生感恩品质的总体状况 | 第26页 |
2.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性别的差异 | 第26-27页 |
3.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 第27页 |
4.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5.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是否接受过资助变量上的差异 | 第28-29页 |
6.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 第29-31页 |
7.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不同专业变量上的差异 | 第31-32页 |
(二)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 | 第32-35页 |
1.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总体概况 | 第32-33页 |
2.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 | 第33页 |
3.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 | 第33-34页 |
4.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 第34页 |
5.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不同生源地上的差异 | 第34-35页 |
6. 大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在是否独生变量上的差异 | 第35页 |
(三)大学生感恩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35-36页 |
(四)不同感恩组的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差异检验 | 第36-37页 |
(五)大学生感恩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感恩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38-48页 |
(一)大学生感恩水平现状的成因探析 | 第38-42页 |
1. 大学生感恩品质的总体现状 | 第38页 |
2.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性别的差异 | 第38-39页 |
3.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 第39-40页 |
4.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影响 | 第40页 |
5.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是否接受过资助变量上的差异 | 第40-41页 |
6.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7. 大学生感恩品质在不同专业变量上的差异 | 第42页 |
(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现状的成因探析 | 第42-45页 |
1.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总体概况及成因探析 | 第42-44页 |
2.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页 |
3.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页 |
4.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45页 |
(三)大学生感恩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关系原因探析 | 第45-46页 |
(四)大学生感恩水平对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预测作用的成因探析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 第48-54页 |
(一)充分发挥家庭感恩教育的启蒙作用 | 第48-49页 |
(二)增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 第49-51页 |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环境 | 第51-53页 |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感恩教育 | 第53-54页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54-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