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1 奶牛乳房炎概述 | 第12-17页 |
|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 | 第12页 |
| 1.2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 | 第12-13页 |
| 1.3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第13-14页 |
| 1.4 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 第14-15页 |
| 1.5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奶牛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1 奶牛氧化应激与疾病的发生 | 第17-18页 |
| 1.1 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 2 自由基的清除 | 第18-19页 |
| 2.1 酶促自由基清除系统 | 第18-19页 |
| 3 氧化应激对奶牛的危害 | 第19-21页 |
| 3.1 氧化损伤 | 第19页 |
| 3.2 增加奶牛乳房炎的患病风险 | 第19-20页 |
| 3.3 生产性能的下降 | 第20-21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21-49页 |
| 试验一 患乳房炎奶牛的血液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1-32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21-22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1.3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22页 |
| 2.2 检测项目 | 第22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23-27页 |
| 3.1 乳房炎奶牛血常规的测定 | 第23-24页 |
| 3.2 奶牛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4-27页 |
| 4 讨论 | 第27-32页 |
| 4.1 奶牛血常规测定结果的讨论 | 第27-28页 |
| 4.2 奶牛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讨论 | 第28-32页 |
| 试验二 乳房炎对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32-39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1.1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1.3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32-33页 |
| 2.2 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 | 第33-36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 3.1 奶牛血清中SOD、GSH-Px和CAT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6页 |
| 3.2 奶牛血清中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39页 |
| 试验三 乳房炎对奶牛乳汁体细胞数及乳汁成分的影响研究 | 第39-42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1.1 试验动物 | 第39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 1.3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39页 |
| 2.2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40页 |
| 3.1 乳汁体细胞数的检测结果 | 第40页 |
| 3.2 乳汁成分的检测结果 | 第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试验四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第42-49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 1.2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 1.3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 1.4 试剂的配制 | 第43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 2.1 奶样的采集 | 第43页 |
| 2.2 细菌的分离 | 第43-44页 |
| 2.3 细菌的鉴定 | 第44-45页 |
| 2.4 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 | 第45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45-48页 |
| 3.1 奶牛乳房炎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 3.2 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