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2-16页 |
1.2.1 土的流变本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蠕变模型参数辨识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长期强度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经典流变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土的基本流变特性 | 第18-20页 |
2.1.1 蠕变特性 | 第18-19页 |
2.1.2 应力松弛特性 | 第19页 |
2.1.3 弹性后效和滞后效应特性 | 第19页 |
2.1.4 长期强度 | 第19-20页 |
2.2 线性流变 | 第20-25页 |
2.2.1 元件模型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基本流变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2.2.3 常见的流变力学模型 | 第23-25页 |
2.3 非线性流变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7-28页 |
第三章 Q_3重塑黄土流变特性试验 | 第28-43页 |
3.1 试样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 Q_3重塑黄土三轴蠕变试验 | 第29-31页 |
3.2.1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3.2.2 加载方式及排水条件的选取 | 第29-31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31页 |
3.3 蠕变试验曲线及特征分析 | 第31-42页 |
3.3.1 蠕变试验曲线 | 第31-35页 |
3.3.2 蠕变变形特征 | 第35-36页 |
3.3.3 蠕变应变速率与时间曲线 | 第36-41页 |
3.3.4 蠕变应力应变等时曲线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Q_3重塑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43-67页 |
4.1 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及其辨识方法 | 第43-46页 |
4.2 Q_3重塑黄土的蠕变模型 | 第46-49页 |
4.2.1 蠕变本构模型辨识 | 第46-48页 |
4.2.2 参数非线性模型的提出 | 第48-49页 |
4.3 Q_3重塑黄土减速蠕变本构方程及其参数 | 第49-54页 |
4.3.1 减速蠕变曲线的一维蠕变本构方程及其参数辨识 | 第49-51页 |
4.3.2 减速蠕变曲线的三维蠕变本构方程及其参数辨识 | 第51-54页 |
4.4 Q_3重塑黄土高应力下蠕变本构方程及其参数 | 第54-59页 |
4.4.1 高应力下的一维蠕变本构方程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54-57页 |
4.4.2 高应力下的三维本构方程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57-59页 |
4.5 Q_3重塑黄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4.5.1 减速蠕变曲线的模型参数及分析 | 第59-62页 |
4.5.2 高应力下的蠕变模型参数及分析 | 第62-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Q_3重塑黄土长期强度方程的建立 | 第67-73页 |
5.1 长期强度的确定方法 | 第67页 |
5.2 长期强度的确定 | 第67-72页 |
5.2.1 确定方法 | 第67-72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非线性改进西原模型在FLAC3D中的二次开发及应用 | 第73-88页 |
6.1 FLAC3D简介及二次开发环境 | 第73-75页 |
6.1.1 FLAC3D简介 | 第73页 |
6.1.2 FLAC3D的二次开发环境 | 第73-75页 |
6.2 非线性改进西原模型程序的编译 | 第75-83页 |
6.2.1 非线性改进西原模型程序研制的基本原理 | 第75-80页 |
6.2.2 FLAC3D本构模型的运行原理 | 第80页 |
6.2.3 非线性改进西原模型程序的流程及技术关键 | 第80-83页 |
6.3 三轴流变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83-87页 |
6.3.1 Q_3重塑黄土三轴蠕变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83-87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