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5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公民 | 第15页 |
(二)公民权利 | 第15-16页 |
(三)公民权利意识 | 第16-17页 |
(四)理性维权 | 第17-18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公民社会 | 第18-19页 |
(二)博弈论 | 第19页 |
六、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19-2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20页 |
七、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研究难点 | 第20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公民非理性维权典型案例分析:四川什邡 7·2 事件 | 第21-27页 |
一、7·2 事件回顾 | 第21-22页 |
(一)事件的背景介绍 | 第21页 |
(二)事件的演变过程 | 第21-22页 |
二、7·2 事件的理性探析 | 第22-27页 |
(一)从 7·2 事件看我国公民维权现状 | 第22-25页 |
(二)从 7·2 事件看公民非理性维权的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公民非理性维权的原因 | 第27-34页 |
一、政府公信力不足,无法取得公民完全信任 | 第27-29页 |
(一)政府忽视民意诉求,引发官民矛盾 | 第27-28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不够,沟通不畅 | 第28-29页 |
(三)政府应急滞后,现场处置效率低下 | 第29页 |
二、公民自身原因阻碍维权方式的理性化 | 第29-31页 |
(一)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未同步发展 | 第29-30页 |
(二)利益表达能力不足 | 第30页 |
(三)存在从众逆反心理 | 第30-31页 |
三、公共维权制度缺失,机制低效 | 第31-34页 |
(一)制度建设尚不完备,维权缺乏制度保障 | 第31-32页 |
(二)利益表达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公民理性维权的策略---维权法治化 | 第34-47页 |
一、公民维权法治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34-37页 |
(一)公民维权行动将长期存在 | 第34-36页 |
(二)公民维权法治化的重要性 | 第36-37页 |
二、实现维权法治化的基础条件 | 第37-40页 |
(一)经济条件:市场经济为维权法治化提供经济基础 | 第37-38页 |
(二)政治条件:民主政治为维权法治化奠定政治基础 | 第38-39页 |
(三)社会条件:公民社会为维权法治化创造良好环境 | 第39-40页 |
三、实现公民维权法治化的对策 | 第40-47页 |
(一)完善维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民维权提供良好的宪政环境 | 第40-42页 |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42-44页 |
(三)完善司法制度,重塑司法权威 | 第44-45页 |
(四)培养政府和公民的法治意识 | 第45-46页 |
(五)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德性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