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7-2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7-19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19-24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4页 |
2.2 "互联网+"与可持续盈利理论 | 第24-29页 |
2.2.1 互联网+的界定 | 第24页 |
2.2.2 商业银行可持续盈利能力概述 | 第24-26页 |
2.2.3 关于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关于银行盈利能力评价的理论 | 第27-28页 |
2.2.5 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 基于互联网+的G银行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定性分析 | 第29-35页 |
3.1 G银行概况 | 第29-30页 |
3.1.1 G银行的行业现状 | 第29-30页 |
3.1.2 G银行的盈利能力的状况 | 第30页 |
3.2 互联网+对G银行盈可持续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3.2.1 对收入成本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对资产质量与资产规模影响 | 第31页 |
3.2.3 对风险控制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对盈利结构影响 | 第32-35页 |
4 基于互联网+的G银行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定量分析 | 第35-43页 |
4.1 银行可持续盈利能力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4.1.1 模型的构建 | 第35页 |
4.1.2 可持续盈利指标的选取 | 第35-36页 |
4.1.3 可持续盈利模型分析 | 第36-38页 |
4.2 基于互联网+的收入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利息净收入 | 第38-39页 |
4.2.2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 第39-40页 |
4.3 基于互联网+的运营效率分析 | 第40-41页 |
4.4 基于互联网+的风险控制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4.4.1 资本充足率 | 第41-42页 |
4.4.2 不良贷款率 | 第42-43页 |
5 提高互联网+下G银行可持续盈利能力对策及建议 | 第43-46页 |
5.1 运用互联网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 第43-44页 |
5.1.1 互联网监测并合理控制银行的资产规模 | 第43页 |
5.1.2 互联网借贷及加强风险控制 | 第43-44页 |
5.1.3 互联网融资保持补资渠道顺畅 | 第44页 |
5.2 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 第44-46页 |
5.2.1 构建网络融资平台优化信贷结构 | 第44-45页 |
5.2.2 开发手机APP创新中间业务 | 第45页 |
5.2.3 加大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交流合作 | 第45-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