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配流开路式径向多输出柱塞泵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新型径向柱塞泵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第17-28页 |
2.1 开路式径向柱塞泵的由来 | 第17-19页 |
2.2 径向柱塞泵简介 | 第19-24页 |
2.2.1 液压泵的结构 | 第19-20页 |
2.2.2 新型径向柱塞泵的特点 | 第20-22页 |
2.2.3 泵的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2.4 联合配流开路式径向柱塞泵的三维建模 | 第22-24页 |
2.3 液压泵的结构设计 | 第24-27页 |
2.3.1 液压泵配流轴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2.3.2 液压泵轴向、径向柱塞个数的选取 | 第25-26页 |
2.3.3 液压泵配流盘的设计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新型径向柱塞泵的输出特性分析 | 第28-50页 |
3.1 联合配流开路式径向柱塞泵的性能分析 | 第28-33页 |
3.1.1 液压泵的排量推导 | 第28-29页 |
3.1.2 液压泵的运动学分析 | 第29-31页 |
3.1.3 新型径向柱塞泵流量计算 | 第31页 |
3.1.4 影响流量脉动的因素 | 第31-33页 |
3.2 泵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流量脉动 | 第33-45页 |
3.2.1 单列输出时流量脉动 | 第33-34页 |
3.2.2 相邻两列柱塞联合输出时流量脉动分析 | 第34-37页 |
3.2.3 当相邻三列柱塞联合输出流量脉动 | 第37-39页 |
3.2.4 当相邻i列柱塞联合输出流量脉动 | 第39-40页 |
3.2.5 当不相邻两列柱塞联合输出流量脉动 | 第40-42页 |
3.2.6 泵以最大流量工作 | 第42-43页 |
3.2.7 泵以力平衡方式输出 | 第43-45页 |
3.2.8 泵以最小脉动方式输出 | 第45页 |
3.3 节能特性分析 | 第45-48页 |
3.3.1 减压回路节能分析 | 第46-47页 |
3.3.2 同步回路节能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新型径向柱塞泵的结构特性分析 | 第50-69页 |
4.1 柱塞受力分析 | 第50-54页 |
4.2 配流轴受力分析 | 第54-61页 |
4.2.1 单个配流轴段受力分析 | 第54-57页 |
4.2.2 不同工况下配流轴受力分析 | 第57-61页 |
4.3 配流轴的应力分析 | 第61-64页 |
4.3.1 加载载荷 | 第61-62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62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4 泵壳体强度仿真 | 第64-65页 |
4.5 泄漏分析 | 第65-68页 |
4.5.1 新泵主要泄漏形式 | 第66页 |
4.5.2 影响泄漏因素及预防措施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泵内部流道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69-76页 |
5.1 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 | 第69-70页 |
5.2 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管理 | 第70页 |
5.3 数值仿真建模以边界条件计算 | 第70-73页 |
5.3.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70-72页 |
5.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72-73页 |
5.4 分析计算结果 | 第73-75页 |
5.4.1 压力云图 | 第73-74页 |
5.4.2 速度矢量云图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新型径向柱塞泵原理实验分析 | 第76-84页 |
6.1 实验原理和内容 | 第76-77页 |
6.2 泵实验系统设计 | 第77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6.4 试验条件 | 第79页 |
6.4.1 实验样机的设计参数 | 第79页 |
6.5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79-83页 |
6.5.1 空载排量实验数据 | 第79-80页 |
6.5.2 泵容积效率测定数据 | 第80-81页 |
6.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