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蜜环菌属JZ-10菌和齿菌属WJ-1菌遗传学鉴定及JZ-10菌初步育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 1.2 野生真菌鉴定方法 | 第10-13页 |
| 1.2.1 传统鉴定方法概述 | 第10-11页 |
|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 1.3 常用育种方法 | 第13-16页 |
| 1.3.1 自然随机选择育种 | 第13页 |
| 1.3.2 杂交育种 | 第13-14页 |
| 1.3.3 诱变育种 | 第14-16页 |
| 1.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第16页 |
| 1.3.5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页 |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WJ-1 菌株鉴定 | 第18-37页 |
| 2.1 概述 | 第18页 |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8-20页 |
| 2.2.1 原材料 | 第18-19页 |
| 2.2.2 培养基及配方 | 第19页 |
| 2.2.3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 2.2.4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3.1 形态学观察 | 第20-21页 |
|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22页 |
| 2.3.3 次级代谢产物特征及活性 | 第22-24页 |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 2.4.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24页 |
| 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4-25页 |
| 2.4.3 次级代谢产物特征及活性结果 | 第25-3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JZ-10菌株鉴定 | 第37-43页 |
| 3.1 概述 | 第37页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 3.2.1 原材料 | 第37-38页 |
| 3.2.2 培养基与配方 | 第38页 |
| 3.2.3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 3.2.4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 3.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3.3.1 人工培养 | 第38页 |
| 3.3.2 形态学观察 | 第38-39页 |
| 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9页 |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3.4.1 人工培养结果 | 第39-40页 |
| 3.4.2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40页 |
| 3.4.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JZ-10菌株初步育种研究 | 第43-49页 |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页 |
| 4.1.1 菌种 | 第43页 |
| 4.1.2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 4.1.3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4.2.1 菌株培养 | 第43页 |
| 4.2.2 诱变剂量选择 | 第43-44页 |
| 4.2.3 紫外诱变 | 第44页 |
| 4.2.4 突变株筛选 | 第44页 |
| 4.2.5 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4-45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4.3.1 诱变剂量选择 | 第45-46页 |
| 4.3.2 突变株筛选 | 第46-47页 |
| 4.3.3 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7-4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 附录 | 第5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