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反对称拱形斜拉桥索梁结构受力分析及疲劳响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1 斜拉桥索梁锚固形式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2 斜拉桥车桥振动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2.3 桥梁风载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4 风车桥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2.5 桥梁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索梁锚固区受力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24-49页 |
2.1 有限元法的概念及原理 | 第24页 |
2.1.1 有限元法的概念 | 第24页 |
2.1.2 有限元法的原理 | 第24页 |
2.2 索梁锚固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31页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2.2.2 荷载与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27-30页 |
2.2.3 荷载工况 | 第30-31页 |
2.3 索梁锚固区的受力分析 | 第31-43页 |
2.3.1 耳板式受力分析 | 第31-33页 |
2.3.2 锚箱式受力分析 | 第33-36页 |
2.3.3 锚拉板式受力分析 | 第36-39页 |
2.3.4 锚管式受力分析 | 第39-42页 |
2.3.5 不同锚固形式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2.4 索梁锚固结构设计参数优化 | 第43-45页 |
2.4.1 锚箱式板件参数优化 | 第43-44页 |
2.4.2 锚拉板式板件参数优化 | 第44页 |
2.4.3 锚管式板件参数优化 | 第44-45页 |
2.5 锚固区空间角度的研究 | 第45-48页 |
2.5.1 空间角度对应力极值区域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2 空间角度对远端应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2.5.3 针对空间角度4种锚固形式的适用性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研究 | 第49-61页 |
3.1 空间反对称拱塔结构桥梁体系的特点 | 第49页 |
3.2 参数设计 | 第49-51页 |
3.2.1 荷载设计 | 第49-51页 |
3.2.2 设计技术指标及材料规格 | 第51页 |
3.3 针对空间反对称拱塔结构特点的模型处理 | 第51-52页 |
3.4 空间反对称拱形斜拉桥动力特性研究 | 第52-60页 |
3.4.1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理论 | 第52页 |
3.4.2 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 第52-57页 |
3.4.3 塔高对桥梁基频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4 塔高对拱脚水平推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5 温度荷载对拱脚水平推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风-车联合作用下拉索疲劳响应分析 | 第61-81页 |
4.1 拉索疲劳寿命分析模型 | 第61-65页 |
4.1.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1-63页 |
4.1.2 疲劳寿命分析模型的改进 | 第63-65页 |
4.2 风载概率模型 | 第65-66页 |
4.2.1 平均风的极值概率模型 | 第65页 |
4.2.2 脉动风概率模型的简化 | 第65-66页 |
4.3 车辆模型 | 第66-68页 |
4.4 风-车-桥动力分析理论及计算流程 | 第68-69页 |
4.5 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9-78页 |
4.5.1 车辆载重的影响 | 第69-72页 |
4.5.2 车速的影响 | 第72-74页 |
4.5.3 车辆行驶方向的影响 | 第74-76页 |
4.5.4 车队的影响 | 第76-78页 |
4.6 风-车联合作用下拉索动力响应规律 | 第78-79页 |
4.7 风-车联合作用下拉索疲劳寿命研究 | 第79-8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1-8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