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理论物理学论文--非线性物理学论文--混沌理论论文

非线性超混沌系统的同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页
    1.2 混沌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2页
    1.4 本章小结第12-13页
第二章 混沌的理论基础第13-21页
    2.1 混沌的概述第13页
    2.2 混沌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第13-16页
        2.2.1 混沌的定义第13-14页
        2.2.2 混沌的基本特征第14-15页
        2.2.3 混沌的分类第15-16页
    2.3 混沌的机理第16-19页
        2.3.1 混沌的判定准则第16-19页
        2.3.2 吸引子第19页
    2.4 混沌的分岔理论第19-20页
        2.4.1 进入混沌态的方式第19-20页
        2.4.2 混沌分岔的分类第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混沌系统的同步与控制第21-26页
    3.1 超混沌系统第21页
    3.2 混沌系统控制的基本理论第21-22页
    3.3 混沌同步第22-25页
        3.3.1 混沌同步的定义第22页
        3.3.2 混沌同步的方法第22-25页
    3.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四章 超混沌Qi系统同步第26-42页
    4.1 超混沌系统及广义投影同步的描述第26页
    4.2 李雅普诺夫定理第26-28页
    4.3 超混沌Qi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分析第28-31页
    4.4 基于观测器法实现超混沌Qi系统的同结构同步第31-37页
        4.4.1 基于观测器的同步原理第31-32页
        4.4.2 Qi系统的观测器设计第32-33页
        4.4.3 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第33-37页
    4.5 反馈法实现系统同步第37-41页
        4.5.1 反馈控制的原理第37-38页
        4.5.2 反馈控制器的设计第38-39页
        4.5.3 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第39-41页
    4.6 两种同步方法的比较分析第41页
    4.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超混沌Liu系统同步第42-56页
    5.1 超混沌Liu系统动力学性质分析第42-44页
    5.2 超混沌Liu系统的电路实现第44-47页
    5.3 基于观测器法实现Liu系统的同步第47-50页
        5.3.1 Liu系统观测器设计第47-48页
        5.3.2 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第48-50页
    5.4 反馈法实现超混沌Liu系统的反同步第50-53页
        5.4.1 反馈控制器的设计第50-52页
        5.4.2 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第52-53页
    5.5 超混沌系统异结构同步第53-55页
        5.5.1 控制器的设计第53-54页
        5.5.2 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第54-55页
    5.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低温条件下小模数齿轮动态传动精度的研究
下一篇:风力发电机组四点接触球轴承力学性能及疲劳寿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