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关于“双反”经济效应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关于产业整合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关于SCP范式在光伏产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双反”对光伏产业整合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20-30页 |
2.1“双反”的含义及其影响 | 第20-25页 |
2.1.1“双反”的含义 | 第20-21页 |
2.1.2“双反”对被指控国的影响 | 第21-25页 |
2.2 产业整合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2.1 产业整合的含义 | 第25页 |
2.2.2 产业冲击假说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6-27页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7页 |
2.2.5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7-28页 |
2.3 国外“双反”对我国光伏产业整合的影响机制 | 第28-30页 |
2.3.1“双反”迫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整合 | 第28页 |
2.3.2“双反”迫使政府出台政策提高产业进入壁垒促进产业整合 | 第28-29页 |
2.3.3“双反”迫使企业加速技术研发促进产业整合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及遭遇国外“双反”的情况 | 第30-42页 |
3.1 产业发展概况 | 第30-34页 |
3.1.1 近些年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 第30-32页 |
3.1.2 产业链发展失衡 | 第32-34页 |
3.2 遭遇“双反”的情况 | 第34-36页 |
3.2.1 美国对我国光伏“双反”历程 | 第34-35页 |
3.2.2 欧盟对我国光伏“双反”历程 | 第35-36页 |
3.3“双反”对我国光伏产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 第36-42页 |
3.3.1 出口规模缩减 | 第36-38页 |
3.3.2 出口市场转移 | 第38-39页 |
3.3.3 企业经济效益波动 | 第39-42页 |
第4章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光伏产业整合效应分析 | 第42-51页 |
4.1“双反”前后光伏产业市场结构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4.1.1 产业集中度提高 | 第42-43页 |
4.1.2 进入壁垒提高 | 第43-45页 |
4.2“双反”前后光伏产业市场行为比较分析 | 第45-48页 |
4.2.1 企业兼并重组加快 | 第45-48页 |
4.2.2 产业向外转移加速 | 第48页 |
4.3“双反”前后光伏产业市场绩效比较分析 | 第48-51页 |
4.3.1 光伏转换率提高 | 第48-49页 |
4.3.2 生产成本降低 | 第49页 |
4.3.3 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 | 第49-51页 |
第5章 我国光伏产业整合的综合绩效分析 | 第51-60页 |
5.1 主成分模型原理 | 第51-52页 |
5.2 指标与数据选取 | 第52-55页 |
5.3 主成分分析 | 第55-58页 |
5.4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8-60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60-64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60-62页 |
6.1.1 加大对光伏产品应用的扶持力度 | 第60页 |
6.1.2 完善光伏产品标准化认证体系 | 第60-61页 |
6.1.3 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 | 第61-62页 |
6.2 行业层面 | 第62-63页 |
6.2.1 建立统一的行业联盟 | 第62页 |
6.2.2 加强行业监督与管理 | 第62-63页 |
6.3 企业层面 | 第63-64页 |
6.3.1 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第63页 |
6.3.2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 第63-6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