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隧道锚碇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9页 |
| 1.2.1 工程实例 | 第11-14页 |
| 1.2.2 隧道锚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 第14-17页 |
| 1.2.3 隧道锚构造设计与施工方法 | 第17-19页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 锚固系统失效研究 | 第20-34页 |
| 2.1 锚碇锚固机理 | 第20-22页 |
| 2.1.1 粘结型锚杆的锚固机理 | 第20页 |
| 2.1.2 围岩夹持作用对隧道锚的锚固影响 | 第20-21页 |
| 2.1.3 原位试验研究隧道锚的锚固作用 | 第21-22页 |
| 2.2 锚碇及围岩破坏模式 | 第22-24页 |
| 2.2.1 锚碇结构破坏作用 | 第22页 |
| 2.2.2 锚碇接触面剪切破坏 | 第22页 |
| 2.2.3 围岩失稳破坏 | 第22-24页 |
| 2.3 围岩稳定性识别方法 | 第24-26页 |
| 2.4 围岩稳定性破坏准则 | 第26-28页 |
| 2.5 锚固系统稳定性系数取值 | 第28-34页 |
| 3 数值模拟的若干问题 | 第34-47页 |
| 3.1 模型计算范围 | 第34页 |
| 3.2 初始地应力场 | 第34-37页 |
| 3.2.1 地应力场基本分布规律 | 第34-35页 |
| 3.2.2 地应力场的常用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 3.2.3 利用有限元实现初始地应力场的方法 | 第37页 |
| 3.3 岩体弹塑性本构模拟 | 第37-41页 |
| 3.3.1 Mohr-Coulomb(M-C)屈服准则 | 第38-39页 |
| 3.3.2 Draker-Prager(D-P)系列屈服准则 | 第39-40页 |
| 3.3.3 有限元软件采用的屈服准则 | 第40-41页 |
| 3.4 弱夹层与接触问题 | 第41-44页 |
| 3.4.1 Ansys的接触算法 | 第41-42页 |
| 3.4.2 Ansys的接触分析的一些注意 | 第42-44页 |
| 3.5 岩体开挖模拟 | 第44-46页 |
| 3.5.1 开挖模拟的基本思想 | 第44页 |
| 3.5.2 开挖的实现过程 | 第44-46页 |
| 3.6 混凝土回填模拟 | 第46-47页 |
| 4 锚固系统破坏过程研究 | 第47-53页 |
| 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 4.2 数值计算结果 | 第48-51页 |
| 4.3 破坏过程分析 | 第51-53页 |
| 5 工程实例研究 | 第53-74页 |
| 5.1 工程概况述 | 第53页 |
| 5.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53-54页 |
| 5.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3-54页 |
| 5.2.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第54页 |
| 5.3 锚体构造设计 | 第54-55页 |
| 5.3.1 锚体截面设计 | 第54-55页 |
| 5.3.2 锚体长度设计 | 第55页 |
| 5.4 锚固系统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55-74页 |
| 5.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 5.4.2 计算步骤 | 第56-58页 |
| 5.4.3 初始应力场分析 | 第58页 |
| 5.4.4 开挖阶段分析 | 第58-62页 |
| 5.4.5 回填阶段分析 | 第62-63页 |
| 5.4.6 运营阶段分析 | 第63-71页 |
| 5.4.7 塑性区分布 | 第71-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