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5-16页 |
1.1.1 现实背景:市场经济下旧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第15页 |
1.1.2 学科背景:旧城区的更新需要较低容积的方法研究 | 第15页 |
1.1.3 相关经验:台湾地区“容积转移”的实施经验借鉴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4页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4-25页 |
1.4.1 核心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进展综述 | 第27-44页 |
2.1 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27-33页 |
2.1.1 国外历史街区相关理论的演进 | 第27-28页 |
2.1.2 国内历史街区相关理论的演进 | 第28-29页 |
2.1.3 国外历史街区更新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2.1.4 国内历史街区更新理论研究 | 第30-31页 |
2.1.5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实践 | 第31-32页 |
2.1.6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实践 | 第32-33页 |
2.2 容积转移理论研究进展 | 第33-41页 |
2.2.1 国外容积转移理论研究 | 第33页 |
2.2.2 国内容积转移理论研究 | 第33-34页 |
2.2.3 国外容积转移实践探索 | 第34-37页 |
2.2.4 国内容积转移实践探索 | 第37-41页 |
2.3 容积转移制度下历史街区的实践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大陆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44-56页 |
3.1 大陆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 | 第44-49页 |
3.1.1 北京“南池子”模式 | 第44-45页 |
3.1.2 桐乡“乌镇”模式 | 第45-46页 |
3.1.3 上海“新天地”模式 | 第46-49页 |
3.2 诉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现实问题 | 第49-51页 |
3.3 剖析——历史街区面临的双重矛盾 | 第51-52页 |
3.3.1 公共物品属性的历史街区需要维护公共利益 | 第51页 |
3.3.2 生产要素属性的历史街区面临高强度开发压力 | 第51-52页 |
3.4 路径——容积转移制度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52页 |
3.5 目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运用容积转移制度的意义 | 第52-53页 |
3.5.1 历史街区保护经济的平衡工具 | 第52页 |
3.5.2 历史街区多元利益主体下的调节工具 | 第52-53页 |
3.5.3 历史街区空间有序成长的管理工具 | 第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台湾历史街区更新实施容积转移制度的借鉴研究 | 第56-90页 |
4.1 台湾地区历史街区的发展 | 第56-62页 |
4.1.1 台湾地区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 | 第56-59页 |
4.1.2 台湾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 第59-61页 |
4.1.3 台湾历史街区保护效果评价 | 第61-62页 |
4.2 台湾地区运用容积转移的主要条件 | 第62-63页 |
4.3 容积转移下台湾历史街区的发展 | 第63-67页 |
4.3.1 台湾历史街区容积转移的发展历程 | 第63-64页 |
4.3.2 台湾地区容积转移相关法令的发展历程 | 第64-67页 |
4.4 台湾地区历史街区容积转移制度解析 | 第67-69页 |
4.4.1 容积转移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 第67页 |
4.4.2 容积转移制度的构成要素 | 第67-68页 |
4.4.3 送出基地与接收基地的划定 | 第68页 |
4.4.4 容积转移量的确定 | 第68页 |
4.4.5 容积转移制度实施步骤 | 第68-69页 |
4.5 基于“容积转移制度”的台北大稻埕历史街区再生研究 | 第69-88页 |
4.5.1 大稻埕历史沿革 | 第69-74页 |
4.5.2 大稻埕历史街区现况 | 第74-81页 |
4.5.3 新的弹性积累方式—大稻埕容积转移制度 | 第81-86页 |
4.5.4 大稻埕历史街区容积转移制度实施评价 | 第86-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容积转移制度在西安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更新研究 | 第90-110页 |
5.1 更新背景 | 第90-92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90-91页 |
5.1.2 区位条件 | 第91-92页 |
5.2 现状分析 | 第92-98页 |
5.2.1 用地现状 | 第92-95页 |
5.2.2 建筑现状 | 第95-96页 |
5.2.3 文化资源现状 | 第96-98页 |
5.3.保护更新需求与目标 | 第98-99页 |
5.3.1 更新需求 | 第98页 |
5.3.2 更新目标 | 第98-99页 |
5.4 技术路径 | 第99-102页 |
5.4.1 接受基地与送出基地的界定 | 第99页 |
5.4.2 转移容积量的确定 | 第99-100页 |
5.4.3 容积交易受托机构办理容积公开招标 | 第100页 |
5.4.4 容积交易受托机构办理发包及验收 | 第100-101页 |
5.4.5 容积交易受托机构办理结算 | 第101页 |
5.4.6 对完成容积转移的基地根据“评估因子”进行评估 | 第101-102页 |
5.5 保障体系建构 | 第102-104页 |
5.5.1 建立公平公正可行的估值制度 | 第102-103页 |
5.5.2 建立容积交易平台 | 第103页 |
5.5.3 建立容积交易资讯的资料库 | 第103页 |
5.5.4 改善接受基地的环境品质与公共设施建设 | 第103-104页 |
5.5.5 延续历史文化 | 第104页 |
5.6 中国大陆地区旧城区容积移转方式探讨 | 第104-107页 |
5.6.1 实施容积转移制度价值评价 | 第104-105页 |
5.6.2 在中国大陆地区实施容积转移的关键难点 | 第105-106页 |
5.6.3 容积转移制度下西安旧城区更新模式 | 第106-10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