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房再利用途径研究--以界垭杜远寿家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必要性和目的 | 第8-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夯土房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途径 | 第11-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2章 生土房的概念和营造方式 | 第13-19页 |
2.1 生土房的概念 | 第13-16页 |
2.1.1 生土房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生土房的历史 | 第13-15页 |
2.1.3 生土房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生土房的营造方式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中国古代对生态居住的思考 | 第19-22页 |
3.1 《老子》对居住理念的影响 | 第19-20页 |
3.2 《孟子》对居住理念的影响 | 第20页 |
3.3 《皇帝宅经》对居住理念的影响 | 第20-2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4章 界垭村生土房实态调研与分析 | 第22-29页 |
4.1 调研对象和调研工作简介 | 第22-23页 |
4.1.1 界垭村简介 | 第22页 |
4.1.2 界垭村调研工作简介 | 第22-23页 |
4.2 界垭村居住空间和形态分析 | 第23-25页 |
4.2.1 构成与功能 | 第23-24页 |
4.2.2 空间与尺度 | 第24-25页 |
4.2.3 结构与材料 | 第25页 |
4.3 界垭村生土房现存状况分析 | 第25-28页 |
4.3.1 界垭村生土房基本现存状况 | 第25-26页 |
4.3.2 界垭村生土房优势和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4.3.3 界垭村生土房人居生活环境 | 第27-2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5章 界垭村生土房再利用实践 | 第29-52页 |
5.1 界垭村生土房再利用——保护 | 第29-33页 |
5.1.1 生土房作为建筑空间的保护 | 第29-31页 |
5.1.2 界垭村人居生活状态的保护 | 第31-33页 |
5.2 界垭村生土房再利用——建筑材料研究 | 第33-36页 |
5.2.1 生土材料和混凝土的结合 | 第33-34页 |
5.2.2 生土材料和玻璃的结合 | 第34-35页 |
5.2.3 生土材料和竹子的结合 | 第35-36页 |
5.3 界垭村生土房再利用——住宅装修 | 第36-40页 |
5.3.1 内部顶面改造 | 第36-37页 |
5.3.2 内部墙面改造 | 第37-38页 |
5.3.3 内部地面改造 | 第38-39页 |
5.3.4 内部陈设改造 | 第39-40页 |
5.4 界垭村生土房再利用——功能再造 | 第40-43页 |
5.4.1 起居空间的新应用 | 第40-42页 |
5.4.2 生活服务空间的新应用 | 第42-43页 |
5.4.3 生产辅助空间的新应用 | 第43页 |
5.5 杜远寿家项目改造思路 | 第43-50页 |
5.5.1 建筑整体改造思路 | 第44-46页 |
5.5.2 内部空间改造思路 | 第46-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