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以三所理工科学校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和假设第14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就业能力相关理论基础第17-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20页
        2.1.1 就业能力第17-19页
        2.1.2 中外合作办学第19-20页
    2.2 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综述第20-23页
        2.2.1 国内相关研究第20-21页
        2.2.2 国外相关研究第21-23页
        2.2.3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3页
    2.3 相关理论基础第23-25页
        2.3.1 胜任力理论第23-24页
        2.3.2 人职匹配理论第24-25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5-38页
    3.1 指标体系的选取第25-28页
        3.1.1 指标体系的文献回顾第25-26页
        3.1.2 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第26-28页
    3.2 初始问卷的形成第28-29页
    3.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29-34页
        3.3.1 信度分析第29-30页
        3.3.2 效度分析第30-34页
    3.4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第34-37页
    3.5 统计方法第37-38页
第4章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实证分析第38-55页
    4.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自评统计第38-41页
        4.1.1 基本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8-39页
        4.1.2 学习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9-40页
        4.1.3 个人管理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0页
        4.1.4 职业发展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0-41页
        4.1.5 合作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1页
    4.2 不同个人特征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1-46页
        4.2.1 不同性别的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1-42页
        4.2.2 不同地区的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2-43页
        4.2.3 不同学生类别的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3页
        4.2.4 是否班干的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3-44页
        4.2.5 是否有国外交流经历的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4-45页
        4.2.6 参加实验(课题)频率不同的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第45-46页
    4.3 三所理工科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分析第46-49页
        4.3.1 三所理工科学校中外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第46页
        4.3.2 三所理工科学校中外合作教学方式和内容比较第46-47页
        4.3.3 三所理工学校中外合作师资队伍比较第47页
        4.3.4 三所理工科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分析第47-49页
    4.4 学生个人特征、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第49-50页
        4.4.1 学生个人特征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第49-50页
        4.4.2 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第50页
    4.5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50-55页
        4.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三个基本问题检验第50-52页
        4.5.2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第52-55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5-62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55-57页
        5.1.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我认知就业能力各层面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第55页
        5.1.2 不同个人特征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第55-57页
        5.1.3 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构成要素与学生就业能力显著相关第57页
        5.1.4 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就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第57页
    5.2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第57-60页
        5.2.1 学生方面第57-58页
        5.2.2 教师方面第58-59页
        5.2.3 学校方面第59-60页
    5.3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第60-62页
        5.3.1 研究创新点第60-61页
        5.3.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附录第65-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压传动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和功率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无人机红外热成像的架空输电线视觉跟踪巡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