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典型裂缝的调查研究 | 第17-21页 |
1.2.2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致裂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2.3 混凝土材料开裂与破坏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混凝土的力学形变规律 | 第31-48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形变的表示及相关形变量 | 第31-35页 |
2.2.1 以应变张量表示形变 | 第31-33页 |
2.2.2 八面体上的应变及形变量 | 第33-34页 |
2.2.3 Haigh-Westergaard坐标系下的形变量 | 第34-35页 |
2.3 混凝土的瞬时形变及本构模型 | 第35-38页 |
2.3.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2.3.2 非线弹性正交异性本构模型 | 第36-38页 |
2.4 混凝土的徐变形变及依时本构模型 | 第38-46页 |
2.4.1 混凝土的线性徐变 | 第38-41页 |
2.4.2 混凝土的非线性徐变 | 第41-43页 |
2.4.3 单徐变度依时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2.4.4 双徐变度依时本构模型 | 第44-46页 |
2.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混凝土的形变破坏理论及判断准则 | 第48-73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混凝土形变与破坏的概念 | 第48-55页 |
3.2.1 混凝土研究尺度的划分 | 第48-49页 |
3.2.2 混凝土材料破坏的定义 | 第49-50页 |
3.2.3 从细观到宏观的形变与破坏 | 第50-52页 |
3.2.4 混凝土的宏观强度与细观均匀性 | 第52-55页 |
3.3 混凝土形变与破坏的关系 | 第55-60页 |
3.3.1 单轴受力的形变与破坏 | 第55-56页 |
3.3.2 双轴受力的形变与破坏 | 第56-59页 |
3.3.3 三轴受力的形变与破坏 | 第59-60页 |
3.4 由应力空间转换得到的形变破坏准则 | 第60-63页 |
3.4.1 混凝土的应力空间破坏准则 | 第60-61页 |
3.4.2 混凝土应力空间破坏准则的转换 | 第61-63页 |
3.5 由试验数据建立的应变空间破坏面 | 第63-69页 |
3.5.1 坐标系简介 | 第63-64页 |
3.5.2 几种破坏面的表达式 | 第64-69页 |
3.6 考虑徐变形变的形变破坏准则 | 第69-71页 |
3.6.1 形变破坏准则的表达式 | 第69-70页 |
3.6.2 形变破坏准则的特点 | 第70-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混凝土形变破坏准则的试验验证 | 第73-92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73页 |
4.2 试验的设计 | 第73-78页 |
4.2.1 加载设备 | 第73-77页 |
4.2.2 测试设备和元件 | 第77-78页 |
4.2.3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78页 |
4.3 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测试 | 第78-81页 |
4.3.1 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 | 第78-79页 |
4.3.2 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 | 第79页 |
4.3.3 混凝土的初始弹性模量 | 第79-80页 |
4.3.4 混凝土的泊松比 | 第80-81页 |
4.4 混凝土形变的计算及测试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4.4.1 立方体试件单轴受压时的形变 | 第81页 |
4.4.2 立方体试件双轴1:0.25受压时的形变 | 第81-82页 |
4.4.3 立方体试件双轴1:0.5受压时的形变 | 第82-83页 |
4.4.4 立方体试件双轴1:0.75受压时的形变 | 第83页 |
4.4.5 立方体试件双轴1:1受压时的形变 | 第83-84页 |
4.5 形变破坏准则的验证 | 第84-90页 |
4.5.1 极限强度点的形变破坏验证 | 第84-86页 |
4.5.3 非极限强度点的形变破坏验证 | 第86-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型的比较研究 | 第92-114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常用的几种收缩徐变模型 | 第92-106页 |
5.2.1 CEB-FIP MC1990模型 | 第93-96页 |
5.2.2 FIB MC2010模型 | 第96-98页 |
5.2.3 ACI 209R-1992模型 | 第98-102页 |
5.2.4 B3模型 | 第102-105页 |
5.2.5 GL2000模型 | 第105-106页 |
5.3 几种收缩徐变模型的比较 | 第106-112页 |
5.3.1 考虑因素及适用范围 | 第106-109页 |
5.3.2 模型优劣的比较 | 第109-110页 |
5.3.3 数值算例分析与比较 | 第110-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结构效应分析 | 第114-142页 |
6.1 引言 | 第114页 |
6.2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收缩效应 | 第114-123页 |
6.2.1 板厚对收缩的影响分析 | 第114-115页 |
6.2.2 箱梁截面非均匀收缩的考虑方法 | 第115-117页 |
6.2.3 箱梁节段结合面的收缩效应分析 | 第117-121页 |
6.2.4 箱梁结构的收缩效应分析 | 第121-123页 |
6.3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徐变效应 | 第123-129页 |
6.3.1 变应力作用下一维徐变的计算方法 | 第123-125页 |
6.3.2 变应力作用下空间徐变的计算方法 | 第125-126页 |
6.3.3 空间徐变计算方法的有限元实现 | 第126-127页 |
6.3.4 张拉龄期对桥梁徐变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127-129页 |
6.4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温度效应 | 第129-140页 |
6.4.1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 第130-137页 |
6.4.2 各国规范梯度温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37-14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7章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典型裂缝的形变机理 | 第142-153页 |
7.1 工程实例 | 第142-143页 |
7.1.1 工程概况 | 第142-143页 |
7.1.2 病害情况 | 第143页 |
7.2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计算分析 | 第143-147页 |
7.2.1 计算参数 | 第143-144页 |
7.2.2 基于ANSYS的整体分析 | 第144-146页 |
7.2.3 基于ANSYS的局部分析 | 第146-147页 |
7.3 腹板斜裂缝分析 | 第147-151页 |
7.3.1 应力分析 | 第148-150页 |
7.3.2 形变分析 | 第150-15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7页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3-155页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