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科学问题 | 第11-14页 |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 2.2 活动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 2.3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9-23页 |
| 第三章 玉树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23-35页 |
| 3.1 走滑断裂几何分段标志 | 第23-24页 |
| 3.2 玉树断裂几何结构特征及分段 | 第24-31页 |
| 3.3 玉树断裂几何不规则体的地震构造意义 | 第31-33页 |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玉树断裂运动学特征 | 第35-51页 |
| 4.1 玉树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35-40页 |
| 4.2 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 第40-45页 |
| 4.2.0 走滑速率确定方法 | 第40-43页 |
| 4.2.1 甘达村滑动速率 | 第43-44页 |
| 4.2.2 甘达村西滑动速率 | 第44-45页 |
| 4.3 讨论 | 第45-50页 |
| 4.3.1 甘孜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 第45-47页 |
| 4.3.2 甘孜断裂与玉树断裂活动性对比 | 第47-48页 |
| 4.3.3 巴塘盆地南缘断裂滑动速率 | 第48-49页 |
| 4.3.4 滑动分解与构造转换 | 第49-50页 |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玉树断裂古地震研究 | 第51-67页 |
| 5.1 古地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51-53页 |
| 5.2 古地震事件分析及年代限定 | 第53-60页 |
| 5.2.1 果庆村探槽 | 第53-57页 |
| 5.2.2 洛荣达西探槽 | 第57-60页 |
| 5.3 结古段古地震研究综述 | 第60-64页 |
| 5.4 关于2010年玉树地震为一次非特征地震事件的分析 | 第64-66页 |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67-68页 |
| 6.2 主要进展和不足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附录 | 第77-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