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时频网络化精密同步及航天测量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时间频率的概念与意义 | 第9页 |
1.2 时间与频率的关系 | 第9-10页 |
1.3 时频测量发展历程 | 第10-13页 |
1.3.1 原始测量阶段 | 第10-11页 |
1.3.2 天文测量阶段 | 第11-12页 |
1.3.3 原子测量阶段 | 第12-13页 |
1.4 守时与授时 | 第13-14页 |
1.5 世界协调时(UTC)的产生与发布 | 第14-16页 |
1.6 时频同步技术的重要意义 | 第16-18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时间频率的测量与表征方法 | 第19-28页 |
2.1 频率准确度与稳定度 | 第19-21页 |
2.2 稳定度时域表征——阿伦方差 | 第21-23页 |
2.2.1 交叠阿伦方差 | 第21-22页 |
2.2.2 修正阿伦方差 | 第22页 |
2.2.3 时间方差 | 第22页 |
2.2.4 哈达玛方差 | 第22-23页 |
2.3 稳定度频域表征——相位噪声 | 第23-26页 |
2.4 几种典型频标稳定度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多种时频同步方法及其精度对比 | 第28-42页 |
3.1 搬运钟时频同步 | 第28-29页 |
3.2 自由空间微波时频同步 | 第29-32页 |
3.2.1 短波授时 | 第29-30页 |
3.2.2 长波授时 | 第30-31页 |
3.2.3 主动相位补偿微波时频同步实验 | 第31-32页 |
3.3 卫星时频同步 | 第32-36页 |
3.3.1 单向授时法 | 第32-34页 |
3.3.2 卫星共视法 | 第34-35页 |
3.3.3 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法 | 第35-36页 |
3.4 光纤时频同步 | 第36-41页 |
3.4.1 商用网络光纤时频同步 | 第36-37页 |
3.4.2 高精度光纤时频同步 | 第37-39页 |
3.4.3 时间频率同时传输与同步实验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光纤时频同步多点下载技术 | 第42-50页 |
4.1 光频同步多点下载技术 | 第42-47页 |
4.1.1 原理演示实验 | 第42-46页 |
4.1.2 传输稳定度分析 | 第46-47页 |
4.2 微波频率同步多点下载技术 | 第47-49页 |
4.2.1 原理演示实验 | 第47-48页 |
4.2.2 传输稳定度分析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光纤时频网络化被动同步技术 | 第50-59页 |
5.1 大型科学项目网络化同步需求 | 第50-51页 |
5.2 网络化时频被动同步技术 | 第51-55页 |
5.2.1 原理演示实验 | 第51-54页 |
5.2.2 传输稳定度分析 | 第54-55页 |
5.3 北京地区区域时频同步网络初步实现 | 第55-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光纤时频同步技术在航天测量领域的应用 | 第59-82页 |
6.1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介绍 | 第59-63页 |
6.1.1 基本原理 | 第59-60页 |
6.1.2 测量误差来源 | 第60-61页 |
6.1.3 发展趋势 | 第61-63页 |
6.2 连接端干涉测量技术(CEI)介绍 | 第63-64页 |
6.3 短基线干涉测轨实验 | 第64-81页 |
6.3.1 时频同步实验框图 | 第65-66页 |
6.3.2 基于光纤的频率同步 | 第66-70页 |
6.3.3 采用搬运钟方法实现时标比对 | 第70-72页 |
6.3.4 时频同步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2-76页 |
6.3.5 时频同步实验结果总结 | 第76-77页 |
6.3.6 卫星测轨结果初步分析 | 第77-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