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5页 |
2.1.1 城市管理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数字城市的含义 | 第21-23页 |
2.1.3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特点 | 第23-25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城市治理理论 | 第26-29页 |
第3章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 第29-46页 |
3.1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建设 | 第29-32页 |
3.1.1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平台搭建 | 第30页 |
3.1.2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网格划分与编码 | 第30-31页 |
3.1.3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信息采集与整合 | 第31-32页 |
3.2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制度 | 第32-43页 |
3.2.1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 | 第32-35页 |
3.2.1.1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 第32-33页 |
3.2.1.2 配备专职人员 | 第33-35页 |
3.2.2 规范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流程 | 第35-37页 |
3.2.3 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考核评价 | 第37-39页 |
3.2.4 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 | 第39-43页 |
3.3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成效 | 第43-46页 |
3.3.1 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渠道多样化 | 第43页 |
3.3.2 能够比较有效地对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置 | 第43-45页 |
3.3.3 公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的方式更加便捷 | 第45-46页 |
第4章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6-56页 |
4.1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1.1 管理力量较为薄弱 | 第46-47页 |
4.1.2 数字城管覆盖面较为局限 | 第47页 |
4.1.3 考核评价制度难以落实 | 第47页 |
4.1.4 公众参与积极性低 | 第47-48页 |
4.2 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6页 |
4.2.1 管理体制层面的原因 | 第48-50页 |
4.2.1.1 缺乏独立的监督、指挥、执行机制 | 第48-49页 |
4.2.1.2 相关单位对城市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 第49页 |
4.2.1.3 部门间管理权责不明确 | 第49-50页 |
4.2.1.4 采集员队伍不稳定 | 第50页 |
4.2.2 监管层面的原因 | 第50-52页 |
4.2.2.1 考评主体的权威性不足 | 第50-51页 |
4.2.2.2 考评形式的规范性不足 | 第51-52页 |
4.2.2.3 考评结果的运用度不足 | 第52页 |
4.2.3 人财层面的原因 | 第52-56页 |
4.2.3.1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动力不足 | 第52-54页 |
4.2.3.2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 第54-56页 |
第5章 国内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56-65页 |
5.1 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 | 第56-58页 |
5.1.1 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 | 第56-58页 |
5.1.2 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 | 第58页 |
5.2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 | 第58-63页 |
5.2.1 美国巴尔的摩市的CitiStat城市管理 | 第58-60页 |
5.2.2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 | 第60-63页 |
5.3 国内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的启示 | 第63-65页 |
第6章 完善晋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议 | 第65-73页 |
6.1 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机制体制 | 第65-66页 |
6.1.1 建立监督、执行、指挥分离机制 | 第65页 |
6.1.2 及时厘清部门职责 | 第65-66页 |
6.1.3 畅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 第66页 |
6.1.4 建立数字城管联席会制度 | 第66页 |
6.2 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层执法力量保障 | 第66-67页 |
6.2.1 增强城市管理的基层自治作用 | 第66-67页 |
6.2.2 增强对一线编外执法队伍的正向激励 | 第67页 |
6.3 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运用效率 | 第67-68页 |
6.3.1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 第67-68页 |
6.3.2 拓展管理覆盖范围 | 第68页 |
6.4 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考评体系 | 第68-69页 |
6.4.1 建立综合考评机制 | 第68-69页 |
6.4.2 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 | 第69页 |
6.4.3 完善考评奖惩的实施 | 第69页 |
6.5 增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第69-72页 |
6.5.1 培育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意识 | 第70页 |
6.5.2 积极创造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机会与平台 | 第70-71页 |
6.5.3 强化政府对城市管理事务的信息公开 | 第71页 |
6.5.4 增强政府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回应力 | 第71-72页 |
6.6 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合作模式 | 第72-73页 |
6.6.1 探索数字城管资本运作的公私合作模式 | 第72页 |
6.6.2 推进数字城管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