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3.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4.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5.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生态保护红线概述 | 第14-26页 |
第一节 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 | 第14-19页 |
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含义 | 第14-17页 |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二、环境正义理论 | 第20-21页 |
三、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生态保护红线的价值目标 | 第23-26页 |
一、污染物的有限排放 | 第23-24页 |
二、自然资源的适度使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制度保障 | 第26-33页 |
第一节 实施差异化的管控制度 | 第26-27页 |
一、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的管控需求 | 第26-27页 |
二、差异化的管控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支撑 | 第27页 |
第二节 生态红线越线责任追究制度 | 第27-30页 |
一、严峻的生态越线现状 | 第28页 |
二、越线责任追究制度的迫切需求 | 第28-30页 |
第三节 配套机制的支撑 | 第30-33页 |
一、生态补偿制度 | 第30-31页 |
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的实效分析 | 第33-41页 |
第一节 执行管控制度分析 | 第33-37页 |
一、监管部门失调 | 第33-34页 |
二、生态经济调控尚未形成体系 | 第34-36页 |
三、监察监测制度存在弊病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生态越线责任制度不完备 | 第37-39页 |
一、越线责任形式不明晰 | 第37页 |
二、重处罚而轻赔偿 | 第37-39页 |
第三节 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39-41页 |
一、生态补偿制度不成熟 | 第39-40页 |
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面临困境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 第41-50页 |
第一节 确立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机制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41-43页 |
一、保护优先的原则 | 第41-42页 |
二、科学规划的原则 | 第42-43页 |
三、管控结合的原则 | 第43页 |
第二节 规范管控制度 | 第43-46页 |
一、协调监管部门 | 第43-44页 |
二、改进生态经济调节制度 | 第44-45页 |
三、完善监测与监察制度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严格生态越线责任制度 | 第46-47页 |
一、明确越线责任形式 | 第46页 |
二、严格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健全配套机制 | 第47-50页 |
一、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 第47-48页 |
二、探索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