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1.1 传统银行业及其业务构成 | 第13-14页 |
2.1.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第14页 |
2.2 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支撑 | 第14-15页 |
2.2.1 外生理论:交易成本说、信息不对称说和参与成本说 | 第15页 |
2.2.2 内生理论:流动中介说和风险管理说 | 第15页 |
2.3 金融功能理论 | 第15-16页 |
2.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6页 |
2.5 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和发展 | 第17-26页 |
3.1 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 | 第17-21页 |
3.1.1 互联网引起的社会变革波及到金融领域 | 第17-19页 |
3.1.2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产生”及其原因 | 第19-21页 |
3.2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辨析 | 第21-23页 |
3.2.1 互联网金融中的“互联网” | 第21-22页 |
3.2.2 互联网金融的主导权——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 第22页 |
3.2.3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3.3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特征及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3.3.1 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23-24页 |
3.3.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 第24页 |
3.3.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在支付领域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 第26-34页 |
4.1 支付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 | 第26-31页 |
4.1.1 相关概念释义 | 第26页 |
4.1.2 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 | 第26-27页 |
4.1.3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情况 | 第27-29页 |
4.1.4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 | 第29-31页 |
4.2 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影响 | 第31页 |
4.3 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负债资产业务的影响 | 第31-32页 |
4.4 第三方支付逼迫传统银行业服务变革 | 第32-34页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在融资领域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 第34-47页 |
5.1 融资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P2P、众筹、大数据金融 | 第34-44页 |
5.1.1 P2P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情况 | 第34-38页 |
5.1.2 众筹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情况 | 第38-42页 |
5.1.3 大数据金融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情况 | 第42-44页 |
5.2 P2P的价值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众筹的价值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大数据金融的价值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6.1.1 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传统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 | 第47页 |
6.1.2 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传统银行业的资产负债业务收入 | 第47页 |
6.1.3 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传统银行业变革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 | 第47-48页 |
6.1.4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传统银行业相互融合 | 第48页 |
6.1.5 金融互联网化是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 第48页 |
6.2 主要建议 | 第48-49页 |
6.2.1 传统银行业加快改革迎接互联网金融挑战 | 第49页 |
6.2.2 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建设 | 第49页 |
6.2.3 创新监管模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 第4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