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景观工程设计与信息化—景观工程设计信息流模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4-15页
        1.1.2 我国园林景观行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第15页
        1.1.3 制造业的信息化典范——计算机集成制造第15-16页
        1.1.4 我国景观设计行业信息化的迫切性要求第16-17页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7-19页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第19-21页
        1.3.1 课题研究目标第19-20页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20-21页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第21-23页
        1.4.1 研究方法和步骤第21页
        1.4.2 课题的创新性第21-23页
    1.5 计划进度和预期进展、拟定框架及预期成果第23-25页
        1.5.1 计划进度和预期进展第23页
        1.5.2 论文拟定框架第23-25页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景观业的结合应用综述第25-37页
    2.1 信息技术与景观业的结合第25-27页
        2.1.1 信息技术的发展第25-26页
        2.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6-27页
    2.2 信息工程过程建模第27-32页
        2.2.1 模型概述第27-28页
        2.2.2 设计过程模型类型第28-30页
        2.2.3 已有的设计模型第30-32页
    2.3 建设项目工程过程与辅助技术第32-34页
        2.3.1 横道图第33-34页
        2.3.2 网络计划技术第34页
        2.3.3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34页
    2.4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概述第34-35页
    2.5 工作流技术概述第35-37页
第三章 基于工作流的景观工程设计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第37-44页
    3.1 景观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规划第37-40页
        3.1.1 设计过程的集成第37-38页
        3.1.2 设计过程的并行与协同第38-39页
        3.1.3 设计过程的科学规划与把控第39-40页
    3.2 工程设计过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框架概述第40-41页
    3.3 景观工程设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组成与功能模块第41-43页
        3.3.1 模型创建子系统第41页
        3.3.2 项目管理服务器第41-43页
        3.3.3 监控子系统第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建摸技术与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综述第44-65页
    4.1 概述景观工程设计过程建模的意义第44页
    4.2 几种建模技术的简介第44-48页
        4.2.1 IDEF建模技术系列(ICAM definition method)第44-46页
        4.2.2 流程图方法第46页
        4.2.3 Petri网第46-47页
        4.2.4 EPC方法第47-48页
    4.3 建模技术的评估简述第48-65页
        4.3.1 建模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48-50页
        4.3.2 选择IDEFO的原因第50-52页
        4.3.3 信息流建模方法第52页
        4.3.4 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第52-55页
        4.3.5 分层递阶结构第55-58页
        4.3.6 模型图的矩阵表示第58-62页
        4.3.7 信息流模型与结构矩阵的转化第62-65页
第五章 景观工程设计信息流模型的创建及优化第65-77页
    5.1 模型的简要说明第65-66页
        5.1.1 定义模型的目标第65页
        5.1.2 定义模型的范围第65页
        5.1.3 定义模型的侧重点第65页
        5.1.4 定义模型的深度第65-66页
    5.2 模型的创建方法与步骤第66-70页
        5.2.1 数据收集第66页
        5.2.2 确定景观工程详细设计过程的体系结构第66-67页
        5.2.3 识别基本功能活动的信息流供需第67-69页
        5.2.4 绘制设计过程信息流模型图第69-70页
        5.2.5 模型评审与修订过程第70页
        5.2.6 模型测试第70页
    5.3 结构矩阵技术——优化设计流程第70-71页
        5.3.1 设计结构矩阵技术(DSM)概述第70-71页
    5.4 设计流程的矩阵优化处理过程第71-74页
        5.4.1 过程信息流模型向依赖结构矩阵的转换第71-72页
        5.4.2 设计过程耦合活动的识别第72-74页
    5.5 设计流程矩阵优化举例第74-77页
第六章 模型的测试与实际工程应用第77-89页
    6.1 工程简介第77-81页
        6.1.1 工程概况第77页
        6.1.2 总平规划布局第77-79页
        6.1.3 住宅平面设计第79页
        6.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79-81页
    6.2 功能活动模块完整性测试内容与测试过程第81-83页
    6.3 模型的信息流有效性测试第83-88页
        6.3.1 信息流有效性测试过程简述第83-87页
        6.3.2 信息流有效性测试结果与评价第87-88页
    6.4 本章总结第88-89页
第七章 结论第89-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盾构隧道孤石预爆破破碎范围和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含水裂隙岩体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