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1.1 酸枣仁的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 1.2 五味子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1.3 人参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第二篇 枣味参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16-41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17-39页 |
| 1.2.1 枣味参颗粒的制备 | 第17页 |
| 1.2.2 性状 | 第17-18页 |
| 1.2.3 鉴别 | 第18-22页 |
| 1.2.3.1 人参的显微鉴别 | 第18页 |
| 1.2.3.2 酸枣仁薄层色谱鉴别 | 第18-20页 |
| 1.2.3.3 五味子薄层色谱鉴别 | 第20-21页 |
| 1.2.3.4 人参薄层色谱鉴别 | 第21-22页 |
| 1.2.4 检查 | 第22-23页 |
| 1.2.4.1 粒度与水分测定 | 第22页 |
| 1.2.4.2 装量差异 | 第22-23页 |
| 1.2.5 含量测定 | 第23-39页 |
| 1.2.5.1 人参皂苷Rg1、Re、Rb1和酸枣仁皂苷A、B含量测定 | 第23-31页 |
| 1.2.5.2 酸枣仁斯皮诺素含量测定 | 第31-34页 |
| 1.2.5.3 五味子木脂素含量测定 | 第34-39页 |
| 1.3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篇 枣味参颗粒的相关药理活性 | 第41-64页 |
| 第一章 镇静催眠活性研究 | 第41-45页 |
| 1.1 材料 | 第41页 |
| 1.2 方法 | 第41-42页 |
| 1.3 结果 | 第42-44页 |
| 1.4 讨论与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二章 抗疲劳活性研究 | 第45-50页 |
| 2.1 材料 | 第45页 |
| 2.2 方法 | 第45-48页 |
| 2.3 结果 | 第48-49页 |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耐缺氧活性研究 | 第50-53页 |
| 3.1 材料 | 第50页 |
| 3.2 方法 | 第50-51页 |
| 3.3 结果 | 第51-52页 |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抗抑郁活性研究 | 第53-59页 |
| 4.1 材料 | 第53页 |
| 4.2 方法 | 第53-54页 |
| 4.3 结果 | 第54-57页 |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学习记忆能力研究 | 第59-64页 |
| 5.1 材料 | 第59页 |
| 5.2 方法 | 第59-60页 |
| 5.3 结果 | 第60-63页 |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