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论文

具有输入饱和的近空间飞行器鲁棒控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3-15页
缩略词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2 先进飞行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1 反馈线性化方法第18-19页
        1.2.2 滑模控制方法第19页
        1.2.3 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第19-20页
    1.3 干扰观测器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受限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第21-25页
        1.4.1 复合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第21-22页
        1.4.2 抗饱和(Anti-windup)控制方法第22-24页
        1.4.3 基于滑模技术的抗饱和控制方法第24页
        1.4.4 辅助系统控制方法第24-25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5-27页
第二章 具有输入饱和的不确定NSV复合非线性控制第27-49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NSV气动构型与数学模型第27-33页
        2.2.1 NSV气动构型第27-29页
        2.2.2 NSV数学模型第29-30页
        2.2.3 姿态运动模型第30-33页
    2.3 执行器非线性特性分析第33-36页
    2.4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不确定NSV复合非线性控制第36-48页
        2.4.1 控制问题描述第36-37页
        2.4.2 不确定NSV鲁棒CNF控制器设计第37-45页
        2.4.3 仿真分析第45-48页
    2.5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不确定NSV抗饱和鲁棒控制第49-74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具有执行器饱和的不确定NSV姿态抗饱和鲁棒控制第49-62页
        3.2.1 控制问题描述第49-50页
        3.2.2 抗饱和鲁棒控制器设计第50-59页
        3.2.3 仿真分析第59-62页
    3.3 具有执行器饱和及故障的不确定NSV姿态抗饱和鲁棒容错控制第62-72页
        3.3.1 抗饱和鲁棒容错控制问题的提出第62-63页
        3.3.2 抗饱和鲁棒容错控制器设计第63-69页
        3.3.3 仿真分析第69-72页
    3.4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和辅助系统的不确定NSV姿态鲁棒受限控制第74-97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具有执行器饱和的不确定NSV姿态鲁棒受限控制第74-85页
        4.2.1 问题描述第74-76页
        4.2.2 基于干扰观测器和辅助系统的不确定NSV鲁棒受限控制器设计第76-81页
        4.2.3 仿真分析第81-85页
    4.3 基于super-twisting滑模干扰观测器的不确定NSV鲁棒受限容错控制第85-96页
        4.3.1 鲁棒容错控制问题的提出第85-86页
        4.3.2 滑模干扰观测器设计第86-89页
        4.3.3 不确定鲁棒受限容错控制器设计第89-92页
        4.3.4 仿真分析第92-96页
    4.4 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具有输入非线性的不确定NSV预设性能姿态跟踪控制第97-113页
    5.1 引言第97页
    5.2 问题描述与说明第97-101页
        5.2.1 问题描述第97-99页
        5.2.2 预设性能第99-100页
        5.2.3 输入非线性环节分析第100-101页
    5.3 不确定NSV预设性能跟踪控制器设计第101-108页
    5.4 仿真分析第108-112页
    5.5 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具有输入输出限制的不确定NSV姿态鲁棒控制第113-127页
    6.1 引言第113页
    6.2 输入输出限制问题描述第113-114页
    6.3 不确定NSV姿态鲁棒输入输出受限控制第114-122页
        6.3.1 滑模干扰观测器设计第114-116页
        6.3.2 输入输出受限控制器设计第116-122页
    6.4 仿真分析第122-126页
    6.5 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7-130页
    7.1 总结第127-128页
    7.2 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142-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点云采集的多视图像匹配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图像处理的玉米叶部抗旱性特征提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