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立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植物对铅污染的抗性研究 | 第14页 |
1.2.2 植物抗旱生理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逆境条件下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4 逆境条件下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5 逆境条件下植物水分特征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1.1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8页 |
2.1.2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8页 |
2.1.3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水分特征的影响 | 第18页 |
2.1.4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18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2.4 指标测定 | 第21-22页 |
2.4.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4.2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2.4.3 叶水势的测定 | 第21-22页 |
2.4.4 叶片水分饱和亏的测定 | 第22页 |
2.4.5 导水率的测定 | 第22页 |
2.4.6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4-30页 |
3.1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铅胁迫下均恒供水对不同生长阶段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1 对紫穗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对国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 铅胁迫下节律性干旱对紫穗槐和国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1 对紫穗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2 对国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0-37页 |
4.1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 铅胁迫下均恒供水对不同生长阶段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4.2.1 对紫穗槐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2 对国槐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 铅胁迫下节律性干旱对紫穗槐和国槐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3-36页 |
4.3.1 对紫穗槐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2 对国槐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水分特征的影响 | 第37-45页 |
5.1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37-38页 |
5.2 铅胁迫下均恒供水对不同生长阶段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38-39页 |
5.2.1 对紫穗槐水分饱和亏和叶水势的影响 | 第38页 |
5.2.2 对国槐水分饱和亏和叶水势的影响 | 第38-39页 |
5.3 铅胁迫下节律性干旱对紫穗槐和国槐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1 对紫穗槐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39页 |
5.3.2 对国槐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39-40页 |
5.4 铅胁迫下节律性干旱对紫穗槐和国槐枝条PLC的影响 | 第40-43页 |
5.4.1 对紫穗槐枝条PLC的影响 | 第40-42页 |
5.4.2 对国槐枝条PLC的影响 | 第42-43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六章 铅和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和国槐生长的影响 | 第45-57页 |
6.1 铅和干旱胁迫对株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6.2 铅胁迫下节律性干旱对紫穗槐和国槐株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 | 第46-51页 |
6.2.1 对紫穗槐株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 | 第46-49页 |
6.2.2 对国槐株高及地径生长的影响 | 第49-51页 |
6.3 铅胁迫下节律性干旱对紫穗槐和国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56页 |
6.3.1 对紫穗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6.3.2 对国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综合分析 | 第57-63页 |
7.1 对紫穗槐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综合分析 | 第57-59页 |
7.2 对国槐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综合分析 | 第59-62页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8.1 结论 | 第63-65页 |
8.2 创新点 | 第65页 |
8.3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