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勘测论文--观测论文

面向边坡变形监测的若干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以龚家方边坡监测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第11-14页
        1.2.1 边坡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第11-12页
        1.2.2 边坡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龚家方边坡概况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龚家方区域的自然条件第16-19页
        2.2.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状况第16-17页
        2.2.2 气象与水文第17-19页
        2.2.3 人类工程活动第19页
    2.3 龚家方边坡的基本地质情况第19-21页
        2.3.1 地层岩性第19-20页
        2.3.2 地质构造及地震第20-21页
    2.4 典型2号边坡基本特征第21-23页
        2.4.1 边坡的结构类型及基本特征第21-22页
        2.4.2 变形破坏特征及主控因素第22-23页
        2.4.3 崩滑体边界及规模第23页
        2.4.4 稳定性分析评价第23页
        2.4.5 危害性预测第23页
    2.5 典型3号边坡基本特征第23-25页
        2.5.1 边坡的结构类型及基本特征第23-24页
        2.5.2 变形破坏特征及主控因素第24-25页
        2.5.3 崩滑体边界及规模第25页
        2.5.4 稳定性分析评价第25页
        2.5.5 危害性预测第25页
    2.6 龚家方边坡监测的目的与任务第25-26页
    2.7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监测网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第28-36页
    3.1 监测网执行的技术依据与布设原则第28-29页
        3.1.1 监测网执行的技术依据第28页
        3.1.2 监测网点布设原则第28-29页
    3.2 监测内容与方法第29页
        3.2.1 监测内容第29页
        3.2.2 监测方法第29页
    3.3 监测网的设计第29-30页
        3.3.1 基准网的设计第29页
        3.3.2 变形监测网点的设计第29-30页
    3.4 监测网方案的实施第30-34页
        3.4.1 监测网点的实施第30-33页
        3.4.2 地表拉裂缝监测第33页
        3.4.3 宏观巡视(专业指导下的群测群防)第33-34页
        3.4.4 长江水位监测第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36-50页
    4.1 监测数据的整理第36页
    4.2 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第36-37页
    4.3 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检验第37-39页
        4.3.1 监测基准点稳定性的检验方法第37页
        4.3.2 变形监测点数据可靠性的检验方法第37-39页
        4.3.3 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检验方法第39页
        4.3.4 其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检验方法第39页
    4.4 测点数据的异常处理第39-41页
        4.4.1 变形监测点数据的异常处理第39-40页
        4.4.2 地表位移监测点数据的异常处理第40页
        4.4.3 变形监测点数据的外符合精度第40-41页
    4.5 边坡稳定性分析第41-49页
        4.5.1 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第41-42页
        4.5.2 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第42页
        4.5.3 龚3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第42-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边坡变形监测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第50-70页
    5.1 开发环境 Visual C第50-52页
        5.1.1 Visual C第50页
        5.1.2 组件化程序设计第50-51页
        5.1.3 ArcGIS Engine简介第51-52页
    5.2 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第52-54页
        5.2.1 系统需求分析第52页
        5.2.2 系统目标第52页
        5.2.3 系统流程设计第52-54页
        5.2.4 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第54页
    5.3 数据库的设计第54-56页
        5.3.1 数据库系统层次架构第54-55页
        5.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第55-56页
    5.4 监测系统的开发第56-61页
        5.4.1 监测系统的框架构建第56-57页
        5.4.2 系统管理模块第57-58页
        5.4.3 监测数据管理模块第58-59页
        5.4.4 监测数据分析模块第59-60页
        5.4.5 监测预警模块第60-61页
    5.5 监测系统的应用第61-68页
        5.5.1 管理员登录和系统界面第61-63页
        5.5.2 系统管理第63页
        5.5.3 边坡监测数据管理第63-65页
        5.5.4 边坡监测数据分析第65-66页
        5.5.5 边坡监测预警第66-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页
    6.2 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器人用薄壁角接触球轴承接触特性研究
下一篇: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农机装备MES数据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