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

基于太阳能与地热联合发电的中温集热器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能源危机第12页
        1.1.2 太阳能中温热利用第12-13页
    1.2 太阳能与地热联合发电系统第13-14页
        1.2.1 联合发电技术简介第13页
        1.2.2 太阳能与地热联合发电系统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太阳能中温集热器第14-19页
        1.3.1 聚光器部分第14-16页
        1.3.2 中温太阳能集热管及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太阳能与地热联合发电技术第22-34页
    2.1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第22-25页
        2.1.1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2-23页
        2.1.2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组成第23-25页
    2.2 地热发电技术分类第25-28页
        2.2.1 地热蒸汽发电系统第25-26页
        2.2.2 扩容法地热发电系统第26-27页
        2.2.3 中间介质法地热水发电系统第27-28页
    2.3 联合系统方案第28-30页
    2.4 热力性能分析第30-33页
        2.4.1 地热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第30-32页
        2.4.2 整体性能参数计算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基于Aspen Plus的太阳能与地热联合发电系统模拟第34-46页
    3.1 建模平台及功能简介第34页
    3.2 系统建模方法第34-38页
        3.2.1 模块化建模思想第34-35页
        3.2.2 流程模拟计算的序贯模块法第35-36页
        3.2.3 模型收敛方法第36-38页
    3.3 太阳能子系统建模方法第38页
        3.3.1 构造结构模块图第38页
        3.3.2 单元模型的选择与工作原理第38页
    3.4 地热发电热力系统建模方法第38-40页
        3.4.1 构造结构模块图第38-39页
        3.4.2 单元模型的选择与工作原理第39-40页
    3.5 联合系统模拟建模方法第40页
    3.6 太阳能子系统建模实例及模型应用第40-41页
        3.6.1 建模对象第40-41页
        3.6.2 已知参数输入第41页
        3.6.3 模型应用分析第41页
    3.7 地热发电子系统建模实例及模型验证第41-42页
        3.7.1 建模对象第41-42页
        3.7.2 已知参数的输入第42页
        3.7.3 地热发电系统模型验证第42页
    3.8 太阳能与地热联合发电系统的模拟与分析第42-45页
        3.8.1 联合发电系统模型建立第42-43页
        3.8.2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3-45页
    3.9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聚光器设计与新型直通式真空集热管第46-58页
    4.1 小型槽式聚光器设计第46-54页
        4.1.1 光学设计第46-48页
        4.1.2 聚光器结构设计第48-50页
        4.1.3 跟踪策略第50-52页
        4.1.4 聚光器安装与制作精度要求第52-54页
    4.2 新型中温直通式真空集热管第54-56页
        4.2.1 直通式真空集热管的基本结构第54-55页
        4.2.2 玻璃-金属封接第55页
        4.2.3 选择性吸收涂层第55-56页
        4.2.4 膨胀节第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直通式真空集热管热性能的分析与模拟第58-72页
    5.1 真空集热管传热基础模型第58-62页
        5.1.1 吸收管外壁与玻璃管内壁之间的辐射传热第59页
        5.1.2 吸收管与玻璃管之间的热对流第59-60页
        5.1.3 玻璃管内部的热传导第60页
        5.1.4 玻璃管与周围环境的热对流第60-61页
        5.1.5 玻璃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辐射第61-62页
        5.1.6 空气物性参数计算第62页
    5.2 集热效率与工质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第62-63页
    5.3 一维传热模型的计算方法第63-65页
    5.4 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65-70页
        5.4.1 环境因素第65-67页
        5.4.2 传热介质种类第67-69页
        5.4.3 选择性吸收涂层发射率第69页
        5.4.4 环形空间气体成分第69-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6页
    6.1 总结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6页
致谢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国法查明实践的新发展及其完善--基于我国法院案例的研究
下一篇:4,5-二取代嘧啶及3,4-无取代香豆素化合物合成的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