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角蛋白酶概述 | 第13-16页 |
1.2.1 角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角蛋白降解的生化机制 | 第14页 |
1.2.3 角蛋白酶的生物学特点 | 第14-15页 |
1.2.4 角蛋白酶的基因结构特点 | 第15页 |
1.2.5 角蛋白酶的异源表达 | 第15-16页 |
1.3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第16-19页 |
1.3.1 酵母表达系统的组成 | 第16-18页 |
1.3.2 转化方式 | 第18页 |
1.3.3 毕赤酵母表达外源基因的优点 | 第18页 |
1.3.4 相关宿主菌与载体 | 第18-19页 |
1.4 微生物法降解简介 | 第19-23页 |
1.4.1 微生物法降解总体思路 | 第19页 |
1.4.2 微生物法降解羽毛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3 益生菌简介 | 第20页 |
1.4.4 益生素的分类 | 第20-21页 |
1.4.4.1 乳酸菌类 | 第20-21页 |
1.4.4.2 芽孢杆菌类 | 第21页 |
1.4.4.3 酵母菌 | 第21页 |
1.4.5 角蛋白的微生物降解机制 | 第21-23页 |
1.4.5.1 机械降解作用 | 第21页 |
1.4.5.2 二硫键的断裂作用 | 第21-22页 |
1.4.5.3 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工程菌产酶降解方法的初探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载体与质粒 | 第23页 |
2.1.2 引物设计 | 第23页 |
2.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1.5 器皿及其它材料 | 第25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2.1 菌株的筛选 | 第26页 |
2.2.2 总DNA的抽提 | 第26页 |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27页 |
2.2.4 目的片段扩增 | 第27页 |
2.2.5 目的片段的凝胶试剂盒回收 | 第27-28页 |
2.2.6 碱裂法抽提质粒 | 第28-29页 |
2.2.7 酶切与链接 | 第29页 |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连接物的转化 | 第29页 |
2.2.9 重组子的筛选 | 第29-30页 |
2.2.10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与纯化 | 第30页 |
2.2.11 毕赤酵母感受态的制备,电转化酵母及转化子筛选 | 第30-31页 |
2.2.12 目的产物的SDS-PAGE检测 | 第31-32页 |
2.2.13 点平板活性验证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3.1 总DNA的抽提 | 第32-33页 |
2.3.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3页 |
2.3.3 质粒的抽提 | 第33-34页 |
2.3.4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页 |
2.3.5 点平板活性验证 | 第34页 |
2.3.6 SDS-蛋白质电泳检测结果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微生物降解羽毛条件的优化 | 第36-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1 禽类羽毛 | 第36页 |
3.1.2 菌株 | 第36页 |
3.1.3 试剂及仪器 | 第36页 |
3.1.4 培养基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2.1 菌种的筛选 | 第36-37页 |
3.2.2 菌株的鉴定 | 第37页 |
3.2.3 羽毛最适预处理方法研究 | 第37页 |
3.2.4 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7页 |
3.2.5 最佳接种量的优化 | 第37-38页 |
3.2.6 最大降解率的测定 | 第38页 |
3.2.7 益生菌活菌数的测定 | 第38页 |
3.2.8 可溶性蛋白及小肽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羽毛降解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9页 |
3.3.2 羽毛预处理方法对羽毛降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不同培养基对羽毛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0页 |
3.3.4 接种量对羽毛降解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5 最佳发酵条件下的发酵相关结果 | 第41页 |
3.3.6 发酵始末菌体形态变化 | 第41-42页 |
3.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部分 中试实验产品加工及检测 | 第43-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4.1.1 中试试验材料 | 第43页 |
4.1.2 中试发酵方法 | 第43-44页 |
4.1.3 中试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4.1.3.1 地衣芽孢杆菌菌体增长量测定方法 | 第44页 |
4.1.3.2 400L发酵罐中发酵液上清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4.1.3.3 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 | 第45页 |
4.1.3.4 发酵过程中罐内空气温度变化 | 第45页 |
4.1.3.5 发酵过程中罐温变化 | 第45页 |
4.1.3.6 发酵过程中循环水温度变化 | 第45页 |
4.1.3.7 发酵液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45页 |
4.1.3.8 放罐指标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4.2.1 菌体增长随时间变化的变化 | 第46页 |
4.2.2 发酵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及小肽含量变化 | 第46-47页 |
4.2.3 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第47页 |
4.2.4 发酵过程中罐内空气温度变化 | 第47-48页 |
4.2.5 发酵过程中罐温的变化 | 第48页 |
4.2.6 发酵过程中循环水的温度变化 | 第48-49页 |
4.2.7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状态的变化 | 第49页 |
4.2.8 放罐指标的确定 | 第49页 |
4.3 产品加工及检测 | 第49-51页 |
4.3.1 发酵液的干燥 | 第49-50页 |
4.3.2 干燥粉末含菌体数 | 第50页 |
4.3.3 样品氨基酸含量检测 | 第50-51页 |
第五部分 讨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讨论 | 第51页 |
5.1.1 发酵中菌体的增长与可溶性小肽的累积 | 第51页 |
5.1.2 构建串联够拷贝重组质粒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3页 |
5.2.1 混合酶的尝试 | 第51-52页 |
5.2.2 培养基的继续优化 | 第52页 |
5.2.3 发酵底物范围的扩大 | 第52页 |
5.2.4 连续发酵的尝试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