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阶段制度反腐面临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制度反腐概述 | 第17-27页 |
2.1 腐败与反腐败 | 第17-21页 |
2.1.1 腐败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2 反腐败的界定 | 第19-21页 |
2.2 制度反腐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2页 |
2.2.1 制度反腐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制度反腐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 制度反腐的要件 | 第22-26页 |
2.3.1 核心: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 | 第22-23页 |
2.3.2 基础:严密有力的制度体系 | 第23-25页 |
2.3.3 主体:相对独立的第三方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制度反腐的历史必然性 | 第27-37页 |
3.1 制度反腐的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思想 | 第27-28页 |
3.1.2 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腐思想 | 第28-30页 |
3.2 制度反腐的历史依据 | 第30-34页 |
3.2.1 我国封建时期的反腐败传统 | 第30页 |
3.2.2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探索 | 第30-34页 |
3.3 制度反腐的现实依据 | 第34-35页 |
3.3.1 改革新时期腐败呈易发多发群发之势 | 第34页 |
3.3.2 腐败已经成为危及党本、国本的毒素 | 第34-35页 |
3.3.3 传统反腐方式收效甚微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改革新阶段制度反腐面临的障碍 | 第37-43页 |
4.1 客观障碍 | 第37-39页 |
4.1.1 反腐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7-38页 |
4.1.2 既得利益集团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 | 第38-39页 |
4.2 主观障碍 | 第39-42页 |
4.2.1 廉政意识尚未内化 | 第39-40页 |
4.2.2 反腐执行力度不够 | 第40-41页 |
4.2.3 反腐专门机构权威性不足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改革新阶段推进制度反腐的对策 | 第43-52页 |
5.1 强化廉政意识 | 第43-45页 |
5.1.1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 第43-44页 |
5.1.2 加强重点人群警示教育 | 第44-45页 |
5.2 健全反腐法律体系 | 第45-47页 |
5.2.1 加强反腐立法 | 第45-46页 |
5.2.2 严格执法 | 第46-47页 |
5.3 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 第47页 |
5.4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 第47-49页 |
5.5 建立健全全民反腐监督机制 | 第49-51页 |
5.5.1 加强权力监督 | 第49-50页 |
5.5.2 完善社会监督 | 第50-51页 |
5.5.3 强化对重点对象的监督 | 第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