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电缆专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机构对本项目的研究情况 | 第12页 |
1.2.3 国内研究机构对本项目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电力地下电缆运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16-22页 |
2.1 电力地下电缆运维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2.1.1 电缆线路图档资料缺失 | 第16页 |
2.1.2 电缆缺乏埋深、走向等地理空间信息 | 第16-17页 |
2.1.3 通道数据不完整,敷设方式等重要信息未建库 | 第17页 |
2.1.4 同沟电缆挂牌标识情况恶劣,中间接头缺乏标识 | 第17-18页 |
2.1.5 现场缺乏实物参考,回找电缆困难 | 第18-19页 |
2.1.6 GPS现场定位难,精度不够 | 第19页 |
2.1.7 人员短缺与维护费用紧张的问题 | 第19页 |
2.1.8 巡检资源浪费与不足同时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2.2 提升电力地下电缆运维效率对策研究 | 第19-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现场全息建模及智能运维技术研究 | 第22-38页 |
3.1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3.2 电缆路径及电缆识别探测 | 第22-25页 |
3.2.1 探测原理 | 第22-23页 |
3.2.2 路径探测 | 第23-24页 |
3.2.3 电缆识别 | 第24-25页 |
3.3 射频识别技术(RFID) | 第25-29页 |
3.3.1 RFID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3.3.2 RFID主要特点 | 第26页 |
3.3.3 电子信息标识器安装 | 第26-28页 |
3.3.4 电子信息标签安装 | 第28-29页 |
3.4 现场全息建模技术 | 第29-32页 |
3.4.1 地下电缆信息标识点及标识内容 | 第29-30页 |
3.4.2 地下电缆信息标识点建模 | 第30-31页 |
3.4.3 电子信息标签信息建模 | 第31页 |
3.4.4 电缆牌标识 | 第31-32页 |
3.5 VR全景建模 | 第32-33页 |
3.5.1 VR简介 | 第32页 |
3.5.2 电力管井和地下VR照片外业采集 | 第32-33页 |
3.5.3 电力管井和地下VR数据内业处理 | 第33页 |
3.5.4 电力管井和地下VR数据展示 | 第33页 |
3.6 电缆运行状态评估模型 | 第33-37页 |
3.6.1 电缆运行状态评估整体框架 | 第33页 |
3.6.2 状态评价体系中信息量打分原则 | 第33-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8-55页 |
4.1 产品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4.1.1 产品定义 | 第38页 |
4.1.2 建立电力走廊全息信息库 | 第38页 |
4.1.3 基于RFID构建电缆运行状态时空分布“一张图” | 第38页 |
4.1.4 地下电缆智能管理辅助决策模块 | 第38-39页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第39-41页 |
4.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39页 |
4.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第39-41页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41-54页 |
4.3.1 基于现场全息建模的地下电缆智能运维系统(B/S) | 第41-51页 |
4.3.2 智能移动巡检APP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地下电缆智能运维系统应用及效益分析 | 第55-57页 |
5.1 试点应用情况分析 | 第55页 |
5.2 效益分析 | 第55-56页 |
5.2.1 经济效益 | 第55-56页 |
5.2.2 社会效益 | 第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73页 |
附录A:数据库设计 | 第6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