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燃料电池概述 | 第13-18页 |
1.1.1 燃料电池的历史进展 | 第13-14页 |
1.1.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页 |
1.1.3 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4-17页 |
1.1.4 燃料电池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 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本论文提出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4页 |
1.3.1 本论文提出的意义 | 第21-22页 |
1.3.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3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 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6-30页 |
2.3.1 循环伏安法电化学测试(CV) | 第27-28页 |
2.3.2 线性伏安法电化学测试(LSV) | 第28页 |
2.3.3 旋转环盘电极法(RRDE) | 第28-29页 |
2.3.4 锌—空电池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2.4 催化剂物理光谱表征 | 第30-33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 第30-31页 |
2.4.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1页 |
2.4.3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 | 第31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32页 |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氮掺杂多孔碳氧还原催化剂制备初步参数探讨 | 第33-42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33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玻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3.3.1 一次碳化温度对氧还原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2 前驱体种类对多孔碳催化剂氧还原催化性能影响 | 第37-40页 |
3.3.3 验证后处理对多孔碳催化剂氧还原催化性能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模板剂的添加对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催化氧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42-53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4.3.1 模板剂的添加对催化剂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2 模板剂的添加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4.3.3 催化剂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 第47-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最优催化剂的应用研究 | 第53-59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5.3.1 催化剂AP/SiO_2在酸性电解质中的应用 | 第53-54页 |
5.3.2 催化剂AP/SiO_2在酸碱性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54-56页 |
5.3.3 催化剂AP/SiO_2的耐甲醇性测试 | 第56页 |
5.3.4 催化剂AP/SiO_2的锌空电池发电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总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一 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