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合肥光源及升级改造工程简介 | 第13-14页 |
1.2 加速器准直测量概述 | 第14-19页 |
1.2.1 加速器准直测量工程 | 第14-15页 |
1.2.2 准直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2.3 准直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准直测量概述 | 第19-21页 |
1.3.1 升级改造准直测量工程的特点及难点 | 第20页 |
1.3.2 升级改造准直测量工程的主要内容及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仪器检定与测量精度的研究 | 第21-22页 |
1.4.1 对仪器测量精度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1.4.2 测量精度研究的背景 | 第21-22页 |
1.4.3 测量精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加速器准直测量相关理论、技术及工程准备 | 第24-36页 |
2.1 加速器物理对准直测量精度的要求 | 第24-29页 |
2.1.1 基本公式 | 第24-25页 |
2.1.2 二极磁铁的安装误差 | 第25-27页 |
2.1.3 四极磁铁的安装误差 | 第27-28页 |
2.1.4 实际定位公差要求 | 第28-29页 |
2.2 准直测量相关仪器及软件 | 第29-34页 |
2.3 工程准备工作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准直测量工程控制网布设与实测 | 第36-80页 |
3.1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控制网布设 | 第36-46页 |
3.1.1 准直测量控制网概述 | 第36页 |
3.1.2 各级控制网的作用 | 第36-37页 |
3.1.3 控制网布设原则 | 第37页 |
3.1.4 布设形式与要求 | 第37-39页 |
3.1.5 工程控制测量的技术设计 | 第39-40页 |
3.1.6 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 第40-45页 |
3.1.7 控制网点的选埋 | 第45-46页 |
3.2 一级控制网测量与精度评定 | 第46-54页 |
3.2.1 一级控制网实测 | 第46-48页 |
3.2.2 实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48-50页 |
3.2.3 一级控制网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 | 第50-54页 |
3.2.4 本节小结 | 第54页 |
3.3 高程控制网的测量及精度评定 | 第54-57页 |
3.3.1 高程控制网的实测 | 第54-56页 |
3.3.2 高程控制网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56页 |
3.3.3 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 | 第56-57页 |
3.3.4 本节小结 | 第57页 |
3.4 二级控制网的测量及精度评定 | 第57-64页 |
3.4.1 二级控制网实测 | 第58-59页 |
3.4.2 实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59-60页 |
3.4.3 二级控制网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 | 第60-64页 |
3.4.4 本节小结 | 第64页 |
3.5 基于合肥光源的三维控制网平差方法分析 | 第64-79页 |
3.5.1 三维平差 | 第65-67页 |
3.5.2 基于赫尔模特方差分量估计的三维平差 | 第67-68页 |
3.5.3 联合空间三维平差(USMN) | 第68-76页 |
3.5.4 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比对研究 | 第76-79页 |
3.5.5 本节小结 | 第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元件预准直与准直安装 | 第80-93页 |
4.1 主要元件预准直 | 第80-87页 |
4.1.1 加速管预准直 | 第81-83页 |
4.1.2 二极磁铁预准直 | 第83-84页 |
4.1.3 四极磁铁与六极磁铁预准直 | 第84-86页 |
4.1.4 波荡器预准直 | 第86页 |
4.1.5 预准直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 第86-87页 |
4.2 准直安装 | 第87-92页 |
4.2.1 基于全局坐标系的安装方法 | 第88页 |
4.2.2 基于元件坐标系的安装方法 | 第88-89页 |
4.2.3 现场安装调节 | 第89-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储存环磁铁的平滑分析 | 第93-108页 |
5.1 磁铁轨道平滑的意义 | 第93页 |
5.2 国内外平滑方案浅析 | 第93-95页 |
5.3 基于最小二乘拟合与迭代的平滑方案研究 | 第95-102页 |
5.3.1 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95-97页 |
5.3.2 获取磁铁中心坐标 | 第97-98页 |
5.3.3 平滑规则 | 第98-99页 |
5.3.4 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平滑曲线 | 第99-101页 |
5.3.5 迭代平滑 | 第101-102页 |
5.4 平滑处理结果分析 | 第102-104页 |
5.5 储存环轨道周长检核 | 第104-10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复测与变形分析 | 第108-114页 |
6.1 合肥光源复测 | 第108-110页 |
6.1.1 变形监测的定义及作用 | 第108页 |
6.1.2 合肥光源复测具体实施 | 第108-110页 |
6.2 合肥光源复测数据分析 | 第110-11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仪器检定与测量精度的研究 | 第114-133页 |
7.1 使用激光干涉仪对跟踪仪的测角测距精度进行检定 | 第114-126页 |
7.1.1 研究的意义 | 第114页 |
7.1.2 研究背景 | 第114-116页 |
7.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6-117页 |
7.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7-119页 |
7.1.5 测试平台搭建 | 第119-120页 |
7.1.6 实际测量与数据预处理 | 第120-121页 |
7.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1-126页 |
7.1.8 本节小结 | 第126页 |
7.2 激光跟踪仪的现场不确定度检测 | 第126-128页 |
7.2.1 研究意义 | 第126页 |
7.2.2 现场不确定度检测方法 | 第126-127页 |
7.2.3 实验及数据处理 | 第127-128页 |
7.2.4 结论分析 | 第128页 |
7.3 环境因素对跟踪仪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128-132页 |
7.3.1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28页 |
7.3.2 实验及现场测量 | 第128-129页 |
7.3.3 对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9-13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8.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3-134页 |
8.2 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理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