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股份回购动机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股份回购效应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5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 第16-18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股份回购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2.1 股份回购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市场效应说 | 第18-19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说 | 第19页 |
2.1.3 信号假设说 | 第19-20页 |
2.2 股份回购的概念及具体操作方式 | 第20-22页 |
2.2.1 股份回购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股份回购的具体操作方式 | 第20-22页 |
第3章 伊利集团股份回购的案例概述 | 第22-25页 |
3.1 伊利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第22页 |
3.2 伊利集团股份回购的背景 | 第22-23页 |
3.2.1 回购前外部市场背景 | 第22-23页 |
3.2.2 回购前内部财务状况 | 第23页 |
3.3 伊利集团股份回购的过程 | 第23-25页 |
第4章 伊利集团股份回购动机分析 | 第25-39页 |
4.1 提高市场估值稳定股价 | 第25-36页 |
4.1.1 实体现金流量的预测 | 第26-32页 |
4.1.2 折现率的估计 | 第32-35页 |
4.1.3 伊利集团企业价值估算 | 第35-36页 |
4.2 防止经理人过度投资 | 第36-37页 |
4.3 优化资本结构 | 第37页 |
4.4 提高股权集中程度 | 第37-39页 |
第5章 伊利集团股份回购效应分析 | 第39-56页 |
5.1 股份回购后的财务效应分析 | 第39-47页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39-41页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1-42页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5.1.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43-44页 |
5.1.5 杜邦分析体系 | 第44-46页 |
5.1.6 小结 | 第46-47页 |
5.2 与同时期企业股份回购市场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47-56页 |
5.2.1 比较对象的选取 | 第47-48页 |
5.2.2 事件收益研究法介绍 | 第48页 |
5.2.3 累计超常收益率的计算 | 第48-54页 |
5.2.4 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5.2.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6-61页 |
6.1 案例分析结论 | 第56-57页 |
6.1.1 伊利集团股价在股灾期间下滑明显但没有跌破股票的真实价值 | 第56页 |
6.1.2 伊利集团此次回购的动机不只是为了刺激股价的提升 | 第56-57页 |
6.1.3 股灾时期实施股份回购在较长时间内能有效提升企业财务比率 | 第57页 |
6.1.4 股灾时期进行股份回购短期内对提升股价的效果并不明显 | 第57页 |
6.2 关于股份回购的对策和建议 | 第57-60页 |
6.2.1 建立多层次融资渠道 | 第58页 |
6.2.2 做好回购的现金预算,降低相应的支付风险和财务风险 | 第58-59页 |
6.2.3 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 | 第59页 |
6.2.4 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内幕交易的规避 | 第59-60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6.3.1 不足 | 第60页 |
6.3.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