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2.1 自尊 | 第13-15页 |
2.1.1 自尊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自尊的测量 | 第14-15页 |
2.1.3 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2 公共自我意识 | 第15-17页 |
2.2.1 自我意识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自我意识的结构 | 第16页 |
2.2.3 自我意识的测量 | 第16-17页 |
2.2.4 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2.3 SNS的自我披露行为 | 第17-19页 |
2.4 人际吸引 | 第19-21页 |
2.4.1 人际吸引的概念 | 第19-20页 |
2.4.2 网络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4.3 人际吸引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2.5 相关研究 | 第21-27页 |
2.5.1 自尊与SNS中的自我披露行为 | 第21-23页 |
2.5.2 自尊、公共自我意识与自我披露行为 | 第23-25页 |
2.5.3 自尊与人际吸引 | 第25-26页 |
2.5.4 自尊、自我披露行为与人际吸引 | 第26-27页 |
2.6 理论假设 | 第27-30页 |
2.6.1 补偿性假设 | 第27-28页 |
2.6.2 一致性假设 | 第28-30页 |
3 研究构想 | 第30-32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4 研究1:自尊与SNS自我披露内容的关系——来自自我报告的数据 | 第32-3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4.2.1 被试 | 第32-33页 |
4.2.2 工具 | 第33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4.3 结果 | 第33-36页 |
4.3.1 自尊的特点 | 第33-35页 |
4.3.2 自我披露行为的特点 | 第35-36页 |
4.3.3 自尊与自我披露行为的关系 | 第36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36-37页 |
5 研究2:自尊与SNS自我披露内容的关系——来自自我报告+行为痕迹数据的证据 | 第37-40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5.2.1 被试 | 第38页 |
5.2.2 工具 | 第38页 |
5.2.3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5.3 结果 | 第38-39页 |
5.3.1 评估者之间的一致性 | 第38-39页 |
5.3.2 自尊与自我披露行为的关系 | 第39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39-40页 |
6 研究3:自尊与SNS自我披露内容的关系:公共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 | 第40-45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6.2.1 被试 | 第40页 |
6.2.2 工具 | 第40-41页 |
6.2.3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6.3 结果 | 第41-45页 |
6.3.1 自尊的特点 | 第41-42页 |
6.3.2 自我披露行为的特点 | 第42-43页 |
6.3.3 公共自我意识的特点 | 第43-44页 |
6.3.5 自尊对自我披露行为的影响:公共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 | 第44-45页 |
6.4 讨论与分析 | 第45页 |
7 研究4:自尊与人际吸引的关系:SNS自我披露行为的中介作用 | 第45-49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45-46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7.2.1 被试 | 第46页 |
7.2.2 工具 | 第46页 |
7.2.3 统计方法 | 第46-47页 |
7.3 结果 | 第47-48页 |
7.3.1 自尊和评估者评定的情绪色彩以及人际吸引的关系 | 第47页 |
7.3.2 自尊和积极情绪以及好友数量的关系: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 第47-48页 |
7.3.3 自尊和积极情绪以及评论点赞数的关系: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 第48页 |
7.4 讨论与分析 | 第48-49页 |
8 总讨论和结论 | 第49-50页 |
9 创新点 | 第50-51页 |
10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