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列管多效蒸发水系统传热和相分离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蒸发水系统第10-11页
    1.2 列管多效蒸发进展第11-14页
    1.3 圆管内插涡发生器与强化传热第14-16页
    1.4 旋风分离器与相分离第16-1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19-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第22-32页
    2.1 理论分析第22-25页
        2.1.1 控制方程第23页
        2.1.2 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机理第23-24页
        2.1.3 旋风分离器相分离理论第24-25页
    2.2 湍流模型第25-28页
        2.2.1 湍流模型的选取及参数设置第25-27页
        2.2.2 增强壁面函数处理(EWT)第27-28页
    2.3 多相流数学模型第28-32页
        2.3.1 VOF模型第28-30页
        2.3.2 DPM多相流模型第30-32页
第三章 圆管内置涡发生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第32-45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传热数值模拟方法第32-36页
        3.2.1 物理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第32-34页
        3.2.2 边界条件及假设第34-35页
        3.2.3 数值计算方法第35页
        3.2.4 参数定义第35-36页
    3.3 网格无关性和模型验证第36-38页
        3.3.1 网络无关性验证第36-37页
        3.3.2 数值计算可靠性验证第37-38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4.1 温度场和速度场分析第38-40页
        3.4.2 横截面流动特性第40-41页
        3.4.3 传热性能分析第41-42页
        3.4.4 压降性能分析第42-43页
        3.4.5 强化传热综合性能(PEC)分析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旋风分离器结构参数对相分离影响数值模拟第45-64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数值模拟方法第45-47页
        4.2.1 物理模型和网格划分第45-46页
        4.2.2 边界条件和数值方法第46-47页
    4.3 不同入口形式旋风分离器流场分析第47-57页
        4.3.1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48页
        4.3.2 压力场和速度场分析第48-51页
        4.3.3 流场对称性与稳定性分析第51-52页
        4.3.4 旋风分离器内二次流分析第52-53页
        4.3.5 VOF气液界面稳定性分析第53-54页
        4.3.6 压降损失分析第54-55页
        4.3.7 分离效果分析第55-57页
    4.4 不同入口长度旋风分离器流场分析第57-62页
        4.4.1 不同入口长度对流场影响第58-61页
        4.4.2 不同入口长度对颗粒空间分布影响第61-62页
    4.5 不同水滴颗粒粒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单效蒸发水系统冷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第64-81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单效蒸发水系统冷模实验第64-69页
        5.2.1 实验设计第64-65页
        5.2.2 实验方法及原理第65-66页
        5.2.3 实验过程第66-67页
        5.2.4 参数测量第67-68页
        5.2.5 实验数据处理第68-69页
    5.3 数值模拟和参数描述第69-71页
        5.3.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69-70页
        5.3.2 边界条件第70-71页
        5.3.3 数值方法第71页
    5.4 冷模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1-74页
    5.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74-80页
        5.5.1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第74-75页
        5.5.2 流场分析第75-79页
        5.5.3 内置式旋风分离器结果分析第79-80页
    5.6 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成果汇总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05-2014年度江西省兽药产品质量分析及提高产品质量的建议
下一篇:江西吉安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