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1.3.1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 第16-20页 |
1.3.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运用的理论概述 | 第23-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贫困定义的界定 | 第23-24页 |
2.1.2 旅游开发模式定义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研究运用的理论概述 | 第25-29页 |
2.2.1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覃浪村旅游资源及贫困概况 | 第29-40页 |
3.1 覃浪村村情概况 | 第29-30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3.1.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29页 |
3.1.3 交通条件 | 第29-30页 |
3.1.4 人口条件 | 第30页 |
3.2 覃浪村旅游资源概况 | 第30-34页 |
3.2.1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 第30-32页 |
3.2.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第32-34页 |
3.3 覃浪村贫困现状及成因 | 第34-36页 |
3.3.1 贫困现状 | 第34-35页 |
3.3.2 致贫原因 | 第35-36页 |
3.4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第36-40页 |
3.4.1 有利条件 | 第36-37页 |
3.4.2 不利因素 | 第37页 |
3.4.3 机遇 | 第37-38页 |
3.4.4 挑战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覃浪村旅游开发模式设计与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67页 |
4.1 覃浪村旅游开模式的提出 | 第40-46页 |
4.1.1 一般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 第40-43页 |
4.1.2 贫困村旅游开发模式和一般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辨析 | 第43-44页 |
4.1.3 覃浪村旅游开发模式设计 | 第44-46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46-47页 |
4.3 覃浪村旅游开发模式评价指标筛选 | 第47-54页 |
4.3.1 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4.3.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8-52页 |
4.3.3 指标内涵解析 | 第52-54页 |
4.4 覃浪村旅游开发模式综合评价 | 第54-67页 |
4.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5-59页 |
4.4.2 熵值法指标权重修正 | 第59-60页 |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的评价结果 | 第60-62页 |
4.4.4 综合评价 | 第62-67页 |
第五章 覃浪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建议 | 第67-73页 |
5.1 旅游扶贫模式选择建议 | 第68-70页 |
5.1.1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财政资金配套 | 第68页 |
5.1.2 农户参与机制设计 | 第68-69页 |
5.1.3 旅游扶贫业态分析 | 第69页 |
5.1.4 旅游人才培训 | 第69-70页 |
5.2 运营模式选择建议 | 第70-73页 |
5.2.1 商业模式选择 | 第70页 |
5.2.2 运营机制选择 | 第70-72页 |
5.2.3 融资投资选择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