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机械论文--采掘机械论文--地下采掘机械论文

多齿复合截割滚筒随机载荷重构算法及牵引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课题来源第13页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采煤机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第14-15页
    1.4 滚筒载荷及牵引部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5-22页
        1.4.1 采煤机国内外技术现状第15-16页
        1.4.2 载荷谱及其重构理论第16-18页
        1.4.3 滚筒截割载荷特性的研究第18-19页
        1.4.4 牵引部动力学特性的研究第19-22页
        1.4.5 煤岩单轴实验研究第22页
    1.5 现有研究仍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2-23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6页
第2章 多截齿滚筒随机载荷谱重构模型与算法第26-38页
    2.1 多截齿滚筒受力分析第26-29页
        2.1.1 滚筒截割阻力第26-28页
        2.1.2 滚筒的轴向力第28-29页
    2.2 多截齿滚筒随机载荷时域重构模型第29-34页
        2.2.1 基于B样条曲线的截齿等效截割阻力第29-31页
        2.2.2 截齿截割载荷与轴向载荷的数学关联模型第31-32页
        2.2.3 滚筒截割阻力与截齿轴向载荷的数学关联模型第32-33页
        2.2.4 截齿截割厚度数学模型第33-34页
    2.3 基于随机理论的多截齿滚筒截割阻力重构算法第34-36页
        2.3.1 瑞利随机分布第34-35页
        2.3.2 截齿截割阻力自关联模型第35页
        2.3.3 瑞利随机分布下的截割阻力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多截齿参数可调式旋转截割煤岩实验研究第38-60页
    3.1 单截齿直线截割煤岩实验第38-44页
        3.1.1 系统量纲参数第38-39页
        3.1.2 系统π矩阵第39-41页
        3.1.3 系统中相似系数的确定第41页
        3.1.4 截割实验台的搭建第41-42页
        3.1.5 实验结果分析第42-44页
    3.2 实验模拟煤壁制备第44-45页
    3.3 模拟煤壁力学特性研究第45-49页
        3.3.1 煤岩特性单轴压缩实验第45-46页
        3.3.2 煤岩试样力学特性第46-49页
    3.4 多截齿参数可调式旋转截割煤岩实验第49-58页
        3.4.1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第49-50页
        3.4.2 不同截齿楔入角的截割力测试第50-55页
        3.4.3 不同牵引速度下的截割力测试第55-56页
        3.4.4 不同截齿齿尖形状的截割力测试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4章 随机载荷谱重构算法数值模拟与载荷预测第60-76页
    4.1 单齿截割载荷第60-65页
        4.1.1 截割载荷测试信号的提取第60-61页
        4.1.2 单齿截割载荷的拟合算法第61-63页
        4.1.3 单齿截割载荷数学方程第63-65页
    4.2 滚筒随机载荷重构算法的数值模拟第65-71页
        4.2.1 滚筒载荷时域重构第65-67页
        4.2.2 改进的FFT算法第67-71页
    4.3 ARIMA模型下滚筒载荷的预测第71-75页
        4.3.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第71-74页
        4.3.2 时间序列法预测滚筒载荷第74-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重构载荷下采煤机牵引传动系统力学特性研究第76-98页
    5.1 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第76-79页
    5.2 采煤机整机受力分析第79-83页
        5.2.1 整机力学建模第79-80页
        5.2.2 改进的双逐次投影法第80-82页
        5.2.3 解算结果及分析第82-83页
    5.3 牵引负载与滚筒负载关联模型第83-84页
    5.4 扭振特性分析第84-95页
        5.4.1 扭振系统力学模型第84-85页
        5.4.2 扭振系统等效扭振模型第85-88页
        5.4.3 扭振系统数学模型第88-91页
        5.4.4 分布质量模型下扭振系统传递矩阵第91-92页
        5.4.5 扭振系统振动特性第92-95页
    5.5 扭振系统参数优化第95-97页
        5.5.1 优化建模第95页
        5.5.2 降梯度优化算法及优化结果第95-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变节距下行走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第98-119页
    6.1 含齿轨间隙的行走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第98-99页
    6.2 行走机构动力学方程及求解第99-104页
        6.2.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第99-100页
        6.2.2 销齿传动的啮合力第100-102页
        6.2.3 秩1拟Newton法求解动力学方程第102-104页
    6.3 采煤机行走机构动力学仿真第104-110页
        6.3.1 动力学仿真结果第104-106页
        6.3.2 系统刚度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106-109页
        6.3.3 仿真结果回归分析第109-110页
    6.4 销齿传动非线性动态特性分析第110-117页
        6.4.1 销齿传动无量纲振动模型第110-111页
        6.4.2 销齿传动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第111-113页
        6.4.3 系统参数对全局特性的影响第113-117页
        6.4.4 系统在优选参数下的动态特性第117页
    6.5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结论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震液化势评价系统研发及液化案例分析
下一篇:公共资源集中交易下的地方政府监管方式研究--以“合肥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