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 | 第13-17页 |
2.1.1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种类 | 第13-15页 |
2.1.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影响 | 第15-17页 |
2.2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 | 第17-18页 |
2.2.1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和个体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2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 | 第18页 |
2.3 人格判断 | 第18-20页 |
2.3.1 人格判断的概念 | 第18页 |
2.3.2 影响人格判断的因素 | 第18-20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4 研究1 | 第21-2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4.2.1 被试 | 第21页 |
4.2.2 问卷设计 | 第21-22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22-24页 |
4.3.1 问卷质量检验 | 第22页 |
4.3.2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22-23页 |
4.3.3 相关分析结果 | 第23页 |
4.3.4 差异性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4.4 讨论 | 第24-28页 |
4.4.1 微信使用动机 | 第24页 |
4.4.2 微信自我呈现策略 | 第24页 |
4.4.3 微信使用动机和大五人格 | 第24-26页 |
4.4.4 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和大五人格 | 第26页 |
4.4.5 微信使用动机和微信自我呈现策略 | 第26-28页 |
5 研究2 | 第28-3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5.2.1 被试 | 第28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5.2.3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5.2.4 实验流程 | 第29-30页 |
5.3 结果 | 第30-33页 |
5.3.1 眼动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5.3.2 问卷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5.4 讨论 | 第33-37页 |
5.4.1 交往动机、自我呈现策略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 第33-36页 |
5.4.2 交往动机、自我呈现策略对人格判断的影响 | 第36-37页 |
6 讨论 | 第37-40页 |
6.1 微信使用者的微信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和自己人格的关系 | 第37页 |
6.2 微信使用者交往动机、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对人格判断的影响结果 | 第37-38页 |
6.3 总结 | 第38-40页 |
6.3.1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 第38页 |
6.3.2 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 第38-39页 |
6.3.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39-40页 |
7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1:研究一用到的问卷 | 第48-59页 |
附录2:研究二用到的问卷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