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站辅机改造与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集成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1.2.1 余热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5-16页 |
1.2.2 LT-MED技术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余热利用与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应用介绍 | 第19-25页 |
2.1 燃煤电站余热利用技术介绍 | 第19-20页 |
2.1.1 热交换技术 | 第19页 |
2.1.2 热功转换技术 | 第19-20页 |
2.1.3 制冷制热技术 | 第20页 |
2.1.4 热电联合生产技术 | 第20页 |
2.2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介绍 | 第20-21页 |
2.3 余热利用与LT-MED集成优化研究 | 第21-24页 |
2.3.1 热泵技术与LT-MED集成优化 | 第21-22页 |
2.3.2 背压机技术与LT-MED集成优化 | 第22-23页 |
2.3.3 后置汽轮机技术与LT-MED集成优化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锅炉辅机改造与LT-MED集成优化研究 | 第25-31页 |
3.1 项目背景 | 第25-26页 |
3.2 引风机汽动改造与LT-MED集成优化研究 | 第26-28页 |
3.2.1 背压机方案 | 第27页 |
3.2.2 后置机方案 | 第27-28页 |
3.3 主要系统介绍 | 第28-29页 |
3.3.1 供汽系统 | 第28-29页 |
3.3.2 排汽系统 | 第29页 |
3.3.3 控制系统 | 第29页 |
3.3.4 润滑油系统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规范 | 第31-35页 |
4.1 引风机选型及技术规范 | 第31-33页 |
4.1.1 风量参数 | 第31页 |
4.1.2 风压参数 | 第31页 |
4.1.3 风机型式 | 第31-32页 |
4.1.4 风机主要技术规范 | 第32-33页 |
4.2 汽轮机选型及技术规范 | 第33页 |
4.2.1 汽轮机功率 | 第33页 |
4.3 典型工况运行参数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35-39页 |
5.1 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35-38页 |
5.1.1 增加燃料成本 | 第35页 |
5.1.2 增加外供电收益 | 第35-36页 |
5.1.3 节约厂用电收益 | 第36页 |
5.1.4 节约制水燃料成本 | 第36-37页 |
5.1.5 节约运行成本 | 第37页 |
5.1.6 改造后总收益 | 第37-38页 |
5.1.7 工程总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报 | 第38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6章 引风机设备监理质量控制研究 | 第39-62页 |
6.1 设备监理概述 | 第39-40页 |
6.2 项目概述 | 第40页 |
6.3 引风机出厂前质量控制研究 | 第40-43页 |
6.3.1 引风机性能要求 | 第41-42页 |
6.3.2 引风机性能保证 | 第42-43页 |
6.4 引风机工厂检查及监理控制 | 第43-44页 |
6.4.1 监理控制方式 | 第43页 |
6.4.2 监理控制内容 | 第43-44页 |
6.5 引风机安装质量监理控制 | 第44-61页 |
6.5.1 施工前准备 | 第44页 |
6.5.2 施工工艺流程 | 第44-45页 |
6.5.3 施工方法及要求 | 第45-49页 |
6.5.4 施工质量措施 | 第49页 |
6.5.5 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 第49-50页 |
6.5.6 施工质量验收及关键点控制 | 第50-6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蒸发器制造质量监理控制研究 | 第62-75页 |
7.1 项目概述 | 第62页 |
7.2 蒸发器主要参数 | 第62-63页 |
7.2.1 蒸发器额定工作参数 | 第62-63页 |
7.2.2 蒸发器传热管工作参数 | 第63页 |
7.3 蒸发器主要结构和工艺 | 第63-65页 |
7.4 蒸发器制造质量控制 | 第65-74页 |
7.4.1 蒸发器质量控制标准 | 第65-66页 |
7.4.2 蒸发器材料质量控制 | 第66-67页 |
7.4.3 蒸发器制造质量控制 | 第67-7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5-76页 |
8.1 结论 | 第75页 |
8.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