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滑坡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滑坡研究历程及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滑坡研究历程及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黄土滑坡的特性 | 第17-32页 |
2.1 黄土的工程性质 | 第17-19页 |
2.1.1 黄土的地层、矿物及颗粒组成 | 第17-18页 |
2.1.2 黄土的其它性质 | 第18-19页 |
2.2 滑坡类型及形成机制 | 第19-26页 |
2.2.1 滑坡的定义及分类 | 第19-21页 |
2.2.2 滑坡的形成条件 | 第21-23页 |
2.2.3 滑坡的诱发因素 | 第23-24页 |
2.2.4 滑坡防治措施 | 第24-26页 |
2.3 黄土滑坡的分类及特征 | 第26-29页 |
2.3.1 黄土滑坡的分类 | 第26-27页 |
2.3.2 黄土滑坡的特征 | 第27-29页 |
2.4 黄土滑坡的发生机理 | 第29-30页 |
2.4.1 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 | 第29-30页 |
2.4.2 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 | 第30页 |
2.5 黄土滑坡的防治措施 | 第30-32页 |
2.5.1 治理原则 | 第30-31页 |
2.5.2 治理措施 | 第31-32页 |
3 室内试验 | 第32-45页 |
3.1 黄土物理性质试验 | 第32-34页 |
3.1.1 密度试验 | 第32页 |
3.1.2 含水率试验 | 第32-33页 |
3.1.3 击实试验 | 第33-34页 |
3.2 三轴剪切试验 | 第34-36页 |
3.2.1 试验设备 | 第34-35页 |
3.2.2 试验方案 | 第35页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3 降雨模型试验 | 第36-44页 |
3.3.1 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3.3.2 试验传感器 | 第38页 |
3.3.3 人工降雨模拟 | 第38-39页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3.3.5 滑坡过程及失稳模式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白塔山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5-55页 |
4.1 研究区边坡基本特征 | 第45-47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45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5-47页 |
4.2 研究区边坡特点及可能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47-49页 |
4.2.1 滑坡 | 第47-49页 |
4.2.2 黄土湿陷性引起的场地不均匀沉降 | 第49页 |
4.3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9-53页 |
4.3.1 自然状态下的H-1号前级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2 长期降雨及灌溉入渗下的H-1号前级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4 病害治理措施 | 第53-54页 |
4.4.1 治水工程 | 第53页 |
4.4.2 支挡及地基处理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黄土边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65页 |
5.1 FLAC 3D软件介绍 | 第55-56页 |
5.1.1 基本理论 | 第55页 |
5.1.2 主要特点 | 第55-56页 |
5.2 自然状态下的H-1号前级滑坡分析 | 第56-60页 |
5.2.1 未支护分析 | 第57-58页 |
5.2.2 抗滑桩支护分析 | 第58-60页 |
5.3 长期降雨及灌溉入渗作用下的H-1号前级滑坡分析 | 第60-64页 |
5.3.1 未支护分析 | 第60-62页 |
5.3.2 抗滑桩支护分析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