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采运与利用论文--木材学论文--木材材质改进论文

木竹材糠醇树脂改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1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常见木材改性技术第21-23页
    1.3 木材糠醇树脂改性技术研究进展第23-28页
        1.3.1 糠醇树脂改性对木材性能的影响第24-26页
        1.3.2 木材糠醇树脂改性的机理研究第26-27页
        1.3.3 木材糠醇树脂改性技术的优势第27-28页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1 研究目标第28-29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1.6 技术路线第30页
    1.7 项目支持与经费来源第30-31页
第二章 人工林木材糠醇树脂改性技术研究第31-63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1-36页
        2.2.1 试验材料第31-32页
        2.2.2 试验方法第32-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62页
        2.3.1 糠醇树脂改性杨木、杉木性能比较第36-51页
        2.3.2 杨木多指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第51-55页
        2.3.3 杨木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第55-56页
        2.3.4 杉木多指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第56-60页
        2.3.5 杉木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第60-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真空加压法竹材糠醇树脂改性技术第63-82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3.2.1 试验材料第63-64页
        3.2.2 试验方法第64-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81页
        3.3.1 糠醇浓度对竹材性能的影响第65-73页
        3.3.2 固化温度对竹材性能的影响第73-77页
        3.3.3 固化时间对竹材性能的影响第77-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室温浸泡法竹材糠醇树脂改性技术第82-95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4.2.1 试验材料第82页
        4.2.2 试验方法第82-8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4-94页
        4.3.1 多指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第84-87页
        4.3.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第87-90页
        4.3.3 糠醇树脂改性对竹材抗生物劣化性能的影响第90-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糠醇树脂在木竹材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第95-112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6-99页
        5.2.1 试验材料第96-97页
        5.2.2 试验方法第97-9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9-110页
        5.3.1 SEM观察分析第99-102页
        5.3.2 CLSM观察分析第102-105页
        5.3.3 纳米压痕微观力学性能测试第105-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糠醇树脂与木竹材组分的结合机理第112-122页
    6.1 引言第112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2-113页
        6.2.1 试验材料第112-113页
        6.2.2 试验方法第11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3-121页
        6.3.1 FTIR分析第113-117页
        6.3.2 13CCP/MAS NMR分析第117-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22-125页
    7.1 糠醇树脂改性对人工林木材材性影响第122页
    7.2 真空加压浸渍法糠醇树脂改性对竹材材性影响第122-123页
    7.3 室温浸泡法糠醇树脂改性对竹材材性影响第123页
    7.4 糠醇树脂在木质材料内部分布规律第123-124页
    7.5 糠醇树脂在木质材料内部存在形式第124页
    7.6 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5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名家讲中国戏曲》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评价系统视角下英语政治演讲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