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1页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9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9-11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角色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教师角色的概念理解 | 第12页 |
(二) 国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对教师角色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数学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一) 传统的数学教师角色 | 第15页 |
(二)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师角色 | 第15-16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一、《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些基本理念 | 第16页 |
(一) 几个基本理念 | 第16页 |
(二) 教师角色转换在《课标》的指导下的思考 | 第16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18页 |
(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第17页 |
(二) 建构主义观念下的数学学习 | 第17-18页 |
三、元认知理论 | 第18-19页 |
第4章 数学教师角色的转换促进教学的策略探讨 | 第19-34页 |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对教学和学生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一) 在观念方面 | 第19页 |
(二) 在教学习惯方面 | 第19页 |
(三) 在教学设备方面 | 第19页 |
(四) 在知识储备方面 | 第19-20页 |
(五)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 | 第20页 |
二、如何转换为新型的高中数学教师 | 第20-29页 |
(一) 由墨守成规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变 | 第20-23页 |
(二) 由单纯的知识输出型教师向引导型教师转变 | 第23-25页 |
(三) 由一言堂教师向交流型教师转变 | 第25-27页 |
(四) 由间接经验的传授者向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转变 | 第27页 |
(五) 由单一教具的使用者向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转变 | 第27-28页 |
(六) 由安于现状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转变 | 第28页 |
(七) 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 第28-29页 |
三、新型的数学教师角色如何促进教学的教学案例 | 第29-34页 |
(一) 三维目标 | 第29页 |
(二) 教学重点 | 第29页 |
(三) 教学难点 | 第29页 |
(四) 教学过程设计 | 第29-32页 |
(五) 专家点评 | 第32-34页 |
第5章 新型的数学教师角色影响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34-49页 |
一、转换数学教师角色对高中数学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4-49页 |
(一) 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 第34页 |
(二) 实验对象 | 第34页 |
(三) 实验模式 | 第34页 |
(四) 实验变量 | 第34页 |
(五)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六) 实验过程 | 第35页 |
(七)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4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 第49-50页 |
一、研究的结论 | 第49页 |
二、研究的启示 | 第49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1 你所期盼的教师角色问卷调查表 | 第51-53页 |
附录2 1517班和1518班的数学段考和期考成绩表 | 第53-55页 |
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