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紫花苜蓿简介 | 第13页 |
1.2 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 第13-14页 |
1.3 UV-B辐射的定义 | 第14页 |
1.4 UV-B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8页 |
1.4.1 UV-B辐射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4-16页 |
1.4.2 UV-B辐射对植物光合特性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3 UV-B辐射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1.4.4 UV-B辐射对植物紫外吸收物质的影响 | 第17页 |
1.4.5 UV-B辐射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6 UV-B辐射对植物分子水平的影响 | 第18页 |
1.5 Phy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的胁迫效应 | 第21-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培育 | 第21-22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5.1 光质处理 | 第22页 |
2.5.2 紫花苜蓿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2.5.3 叶片、茎、叶柄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 第23-24页 |
2.5.4 紫花苜蓿叶片的电镜扫描 | 第24页 |
2.5.5 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 | 第24页 |
2.5.6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第24页 |
2.5.7 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7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7.1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形态的影响 | 第25-28页 |
2.7.2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28-31页 |
2.7.3 UV-B辐射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参数 | 第31-32页 |
2.7.4 UV-B辐射下紫花苜蓿光合色素的含量 | 第32-33页 |
2.7.5 UV-B辐射下紫花苜蓿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 | 第33-35页 |
2.8 讨论 | 第35-39页 |
2.8.1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5-36页 |
2.8.2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2.8.3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37页 |
2.8.4 UV-B辐射对紫花苜蓿紫外吸收物质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关联光受体作用机制探讨 | 第39-57页 |
3.1 实验材料(同 2.1) | 第39页 |
3.2 实验材料培育(同 2.2) | 第39页 |
3.3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3.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3.5.1 光质处理 | 第40页 |
3.5.2 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同 2.5.5) | 第40页 |
3.5.3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同 2.5.6) | 第40页 |
3.5.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3.5.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5.6 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测定(同 2.5.7) | 第41页 |
3.5.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5.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3.5.9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3.5.10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3.5.11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3.6 数据处理(同 2.6) | 第43页 |
3.7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3.7.1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参数 | 第43-44页 |
3.7.2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光合色素的含量 | 第44-46页 |
3.7.3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46-47页 |
3.7.4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 第47-48页 |
3.7.5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 | 第48-49页 |
3.7.6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POD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7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SOD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7.8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CAT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9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APX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7.10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H_2O_2的含量 | 第53页 |
3.8 讨论 | 第53-57页 |
3.8.1 Phy参与调控光合特性、光合色素的响应 | 第53-54页 |
3.8.2 Phy调控提高UV-B辐射下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 | 第54-55页 |
3.8.3 Phy调控UV-B辐射下紫花苜蓿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 | 第55页 |
3.8.4 Phy调控UV-B辐射下紫花苜蓿氧化酶活性及H2O2含量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苜蓿UVR8基因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 菌株与载体 | 第57页 |
4.3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4.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页 |
4.5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58-62页 |
4.5.1 苜蓿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58页 |
4.5.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质量 | 第58页 |
4.5.3 mRNA的反转录 | 第58页 |
4.5.4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58-59页 |
4.5.5 苜蓿UVR8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第59-61页 |
4.5.6 UVR8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2页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4.6.1 苜蓿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62页 |
4.6.2 UVR8基因cDNA核心片段的扩增 | 第62-63页 |
4.6.3 苜蓿UVR8基因的克隆 | 第63页 |
4.6.4 苜蓿UVR8蛋白质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63-64页 |
4.6.5 UVR8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64页 |
4.6.6 UVR8蛋白质的亲水性/疏水性 | 第64-65页 |
4.6.7 亚细胞定位及跨膜分析 | 第65-66页 |
4.6.8 UVR8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66-67页 |
4.6.9 UVR8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分析 | 第67页 |
4.6.10 同源氨基酸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